2009-03-10 16:14:00 作者:兴业全球基金 来源:新闻晨报
投资很专业,也很简单。打个形象的比方,投资股票的行为其实很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购物行为,我们去买东西的时候,往往要货比三家,花很长时间才决定是否购买。而在决定买一只股票的时候,有些投资者却很少思考,有时,甚至是听了某个消息后就不假思索地买入。
我们发现,国内的投资者对于股票的出价有点慷慨,这也是许多投资者不能从股市中获得很多财产性收入的重要原因。投资回报取决于企业盈利和成长,显然,买得越贵,收益就越差。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投资者出价还不止高了一倍。从成熟市场来看,股市每年能提供平均15%的收益已是很不错的水平了。如买价高了一倍,就意味着要多等5年时间,让企业成长来弥补。
换一个角度,投资者过于慷慨的出价,也宠坏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与管理层。因为慷慨的出价就意味着过低的资金要求回报率,这使得上市公司难以有多少经营压力、大股东难以有安心实业经营的心态,转而更多地热衷于所谓的“资本运作”去了。更有甚者,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企业很容易从报表合并与财务堆积中粉饰其所谓的业绩高增长,这样的增长质量就更差了,对于这样的公司也更不应该给予过高的出价了。
投资也要讲究“物美价廉”,不仅物美,还要价廉,这是普通老百姓平常生活中最质朴的道理,股市同样如此。笼统点说,所谓“物美”至少所投资的股票要有基本面支撑,具体而言就是说我们买的股票质地要良好,要有业绩、能分红,持续保持盈利增长,要更关注增长的质量,关注那些有机增长带来的盈利;所谓“价廉”就是说要以较低的合理价格去买,东西再好也要有个好价钱,更何况股票早已不是奇货可居的东西了。
在国内,“炒”股票的文化历来盛行,多数投资者买高不买低,买涨不买跌,市场越热越追涨,股票越便宜越不买,这种心态造成了市场一次次的大起大落。最近的创业板大家讨论的很热,现在有不少投资者都在摩拳擦掌,想着在创业板上“捞一票”。尽管美国和香港创业板的教训仍历历在目,但按照目前的投资心态推测,估计到时创业板股票又会被炒得鸡犬升天,可想而知的结局必然是尘埃落定之后的一地鸡毛,最终埋单的仍将是那些出价过于慷慨的中小投资者。
因此,投资者在蜂拥入市的时候、在疯狂“扫货”的时候,最好能先停下脚步,给自己三分钟思考的时间,仔细的想想,我们要买的股票是否真的足够“物美价廉”,是否值得我们这样疯狂的去拥有。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