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大话理财

避开投资的三个误区

2009-03-25 09:24:00    作者:时侠术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请问你敢于未经学习去驾驶一架飞机在天空飞行么?相信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做出这种尝试,但是很多人却勇于进入对他们来说同样陌生的股市。

  我仅认为自己只是刚好懂了一点点投资常识,但在生活中对投资感兴趣的人太多,以至经常有人会向我咨询这方面的问题。

  问得最多的是这么一个“谦逊”的问题——“告诉我去买哪一只股票?我要求不高,怎么把我这50万(或其他数字)变成100万就行了。”在他们看来,他们已经算是宽容的考官,转瞬之间,我就应该像“多啦A梦”一样从肚兜里轻松地掏出锦囊妙计来。

  很遗憾,我没有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这么“简单”的财富增长。但是,只要有时间,只要对方还依然有诚恳的耳朵,我都愿意把这个话题转移为:如何避免投资的误区?即如何在生活中减少财富损失来实现资金增值。

  资金增值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正向增值,也就是通过投资或者其他活动使得资金不断增加;另一种是负向增值,也就是通过正确的方式,使得资金不至于减少,或者减少的数量小一点,速度慢一些。对于投资而言,负向增值也很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更加重要。

  投资的第一个误区是买彩票。从理论上说,投资股市的行为是一种“正和博弈”。因为,投资标的——股票所代表的上市公司可能不断盈利,“蛋糕”可以越做越大,总体的结果可以是正数。大家坐在一起打牌或其他赌博行为则是一种“零和博弈”。因为,你赚的钱就是其他人输掉的钱,你输掉的钱也一定进了别人的口袋,没有创造新的财富,总体的结果是零。而购买彩票的行为却是“负和博弈”,总体的结果是负数。先来说说这个负数是这么炼成的,例如,当你“投资”出1元钱(或其他数字)购买彩票时,首先要被提取40%左右作为公益金用于公益事业,再提取15%作为发行费用,剩下的45%才作为奖品的返还——博弈的结果是资金缩水了一半以上。

  生活中,彩票之所以被误认为是投资,原因之一是所谓“很少的投资(比如2元)就可能得到丰厚的回报(比如500万元)”。然而,被宣传机构和彩民忽略的一点是,你投出2元获得500万元的概率与被含金量极高的陨石砸到的概率相差无几。在我看来,与其把买彩票作为投资,还不如“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到郊外踏青等待金质陨石坠落”更有价值,至少你还享受到了愉悦和健康。

  彩票被误认为是投资的原因之二是中奖的数字“好像”具有某种规律,而且这种规律“好像”是可以通过学习或者坚持就能掌握的。比如,某个买彩票的人坚持买可能代表他生日或其他数字的号码,“终于”中了500万。这类故事常常占据我们地方报纸的版面。但事实是怎么样的呢?英国的经济学者替姆·哈德福告诉你:根据所选择彩票的不同数字组合,每周买一次的话,找到好运(中奖)的时间大概在10万年左右。也许你还会追问,如果不坚持某个数字而是根据“规律”调整呢?一个依然遗憾的事实是——开奖机并没有你聪明,它对以往的数字没有记忆,每次开奖的数字都是随机的,相互独立。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买彩票?难道销售彩票是不对的么?在我的劝告里不涉及政策和道德评价,并且我还可以说,只要购买者不是出于投资的目的,那我认为买的人越多越好,买的量越大越好。君不见我国的彩票公益金都是使用于福利、体育等公益事业的嘛。这正是彩票发行的原则之所在,根据人们利己的心理来达到利他的目的。但是如果你希望通过它发财,那么再次请你关注经常和彩票出现在一起的一个修饰词——募捐!

  投资的第二个误区是非专业人士盲目投身股市。股市是可以带来财富积累的地方,不过这基本上是针对专业投资者而言。喧嚣的营业厅里经常流传“卖报纸的老太太赚了大钱”之类的神话,也经常坐满了并无证券基础知识的退休人士。然而,残酷的事实往往是他们掏出了辛苦积攒的钱给别人“买单”,完成了其他人的财富积累。

  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市场,但一个最大的误会就是——很多人居然不相信这个市场是需要专业知识的。对于散户而言,专业知识的缺乏已经让他们处于绝对劣势,而在信息的占有、资金量的操控以及技术手段上他们也都处于劣势。对于这类散户来说,最正确的选择就是离开股市,起码是放弃自己操作股票。我经常会反问这些非专业个人操作者:“请问你敢于未经学习去驾驶一架飞机在天空飞行么?!”相信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做出这种尝试,但是很多人却勇于进入对他们来说同样陌生的股市。他们忽略了或者没有认识到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优秀的股市投资者的数量其实是远远少于飞机驾驶员的数量的。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敬畏,在股票市场是要付出资金缩水的代价的。

  投资的第三个误区是高息集资。在金融危机肆虐的今天,银行普遍惜贷,企业的资金需求经常不能满足,因此高息集资行为尤其普遍。对于个人而言,听信诱人的承诺盲目闯入高息集资的“雷区”,无异于火中取栗。其实,集资并不是太阳底下的新鲜事,而是一个古老的诱饵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长城机电几个月就集资10亿元;1996年之后的10年间,济正保健品高息吸纳了几十万人的几十亿元民间资金;2004年之后,亿霖集团短短几年卖林集资16.8亿元,等等。这些集资活动毫不例外地都是高息。然而,美丽的承诺最终给成千上万的人带来了苦涩的回忆。事实上,只要秉持一个朴素的道理,相信“天上很难掉下馅饼来”,这些诱惑就会顿然失色。从经济角度分析,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个公司给出的年息是20%以上(这正是目前很多企业开出的集资利息),基本上需要30%左右的毛利率才能够保本。有多少行业、公司能够保持这么高的毛利率呢?如果企业不能盈利,则高息集资无异于饮鸩止渴。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