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大话理财

专家提醒帮其建立理财观

2010-03-24 09:04:00    作者:李莉   来源:北京晚报  

昨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银行联合发布我国儿童理财习惯调查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分析认为,孩子理财观念不强,与家长给钱方式不当有关。

  本报讯(记者 李莉)昨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银行联合发布我国儿童理财习惯调查报告。调查显示,我国85%的城市孩子有个人积蓄,但只有18%的孩子将钱存到银行,孩子理财意识很弱。专家认为,这与家长给钱的方式有关。

  “少年儿童理财习惯培养课题组”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城市对三千多名三、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及其家长、教师发放了六千余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有17.5%的学生个人积蓄在5000元以上,有16.7%的儿童没有个人积蓄。其余六成以上的儿童个人积蓄在5000元以下。超过六成的少年儿童每月有一定数额的零花钱,大多数在100元以内。

  调查显示,对于多余的零花钱,2%的孩子会想办法花掉,53.9%会放在家里,25.7%会交给父母管理,只有18.4%会存银行。由此可见,少年儿童理财意识不强,很少有“钱能生钱”的意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分析认为,孩子理财观念不强,与家长给钱方式不当有关。此前一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消费比较研究就显示,中国家长给孩子零花钱的方式是最“随意”的。只要孩子需要,就会给孩子钱,而不是定时定量地给钱。只有35%的中国父母定期给孩子零花钱,而56%的日本高中生和44%的韩国高中生是定期得到父母零花钱的。实际上,每周或每月固定的时间给孩子发放零花钱,才能让孩子学会合理的计划开支,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和消费观。

  此次对全国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孩子获得零花钱来源渠道多样,其中几个主要途径为:个人劳动换取、学习成绩奖励、生日或节日礼物、主动要或家长直接定期给。其中“主动要和家长定期给”两者相加在所有情况中所占的比例也仅为38%。这样的状况显然不利于孩子理财观念的培养。同时,专家指出,用钱作为奖励学习成绩的筹码并不是一个好方法,这在导向上有隐患,会扭曲孩子的学习动机。对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认知动机,家长不应该将钱与成绩“挂钩”。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