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9 09:08:00 作者:黄依凡 来源:卓越理财
之前我以为,神秘的艾敬,应该是一个不太好接触的人,可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实际上她十分热情和爽快,有着东北人特有的直率,也有着女孩子特有的细腻。
文/本刊记者 黄依凡
采访艾敬,都需要先邮件来往,这是她接受平面媒体采访的不成文规定。之后,如果时间允许,所有媒体她会给时间去面谈和拍照,我们的采访,就是分了这两步走完的。对此,艾敬的解释是:这样比较谨慎,不容易出差错,也是对媒体的尊重。
从音乐到画画,艾敬一直都在学习,她把每一次旅行都看成学习,把每一次拜访艺术家都当成学习,把每一次跟朋友的交谈都当成学习……一场采访下来,记者明白了艾敬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一个如此执着而勤奋聪慧的女子,怎能不成功,怎能不优秀?
从歌手到画家的华丽转身
还是那个抱着吉他唱民谣的艾敬,她现在的新身份是——画家。
敬说,她没想当艺术家,只是做了艺术家一样的事情。无论是当年唱歌还是现在画画,她都喜欢在边缘,因为可以始终游离在漩涡之外。
谈起音乐与绘画,艾敬表情依旧是淡淡的:音乐和视觉作品都是艺术,我一直认为音乐和绘画以及所有视觉作品是基于一种内涵的两种不同媒介的表现形式。在音乐中必须呈现的当然是节奏和旋律以及歌词,但是它们的形成服务于“画面”,这个画面在人们听到的音乐中在脑海里形成,在情感经验和视觉记忆中搜寻,那么音乐的功能就是刺激听众和观众对于视觉的想象。而视觉艺术本身则简单而直接呈现色彩和构图和形状,视觉艺术的高端追求是对于作品中赋予哲学思想和精神境界的启迪,从而与观者带来精神的层面的沟通和给予。我就是用做艺术的方式做音乐,用做音乐的方式做艺术。“
从画“爱”走出来
艾敬画画,还得追溯到10年以前。“我在1999年认识张晓刚,那时他刚来北京。他看到我在东京录音棚里胡乱勾画的我的第三张专辑《追月》的封面设计草图,他对我说:你可以画画,我教你。那是我人生的一个特殊的时期,当时我切断了我周围的所有和音乐有关的关系,我像海底的一粒沙,宁静而细致。”
当时在艺术圈里,很多人知道张晓刚有个“俗家弟子”艾敬——因为只有她不是科班出身。但据张晓刚对其他媒体回忆说,当时艾敬比他有名,很多人找张晓刚还要通过艾敬的新闻链接。
艾敬刚刚结束的个人画展《ALL ABOUT LOVE》,主题就是“爱”,这在她刚开始画画的时候就显露了出来。“在师傅的画室里,我画骷髅,我给骷髅起名字叫做:MR.BONE。师傅问我为什么画骷髅,冷冰冰的,没有生命。我说,它是爱,如果心中没有爱,它就是一副骷髅。那时候师傅周围徒弟辈分的我的师哥们——马六明和陈文波都笑我,你过分地夸大了爱。”
画“爱”的主题,艾敬画了这十年。在这次展览上,几件很大的作品,整个版面都画满了“LOVE”。
展览的策展人朱其,是当代艺术界著名的评论家,他评价艾敬说:她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但她对绘画的色彩和色调所具有的天分和敏感,毫不逊色于诸多专业画家。
十载绘画的低调与疯狂
艾敬的绘画十年是平静也是疯狂的,平静是不为人知低调处理,而疯狂,是她自己才知道的。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艾敬的旅行就跟博物馆和艺术博览会分不开,“如果哪个城市正好举办艺术活动,我就可以把旅行和学习同时进行了。比如今年12月迈阿密的艺术博览会我一定会去,9月份我去了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还有上海双年展。”据艾敬说,这次匆匆结束北京的行程,原因之一也是奔赴下一个让她激动的博览会之旅。
父母对艾敬疯狂地画画有意见了,“有一次我爸说,你怎么画了画一个月都不换衣服了?”艾敬笑着讲述爸爸的意见,“我那段时间太投入了,我时常感觉自己像是个干体力活的,不过身体的酸痛给我带来生命的存在感。后来画展开幕的时候,我爸妈特地来北京住了一段时间陪陪我,他们还是很高兴的,看到我能办自己的画展。”
其实早在2003年,艾敬的作品就展出过。那时候,她应邀拿出两幅作品,参与了在深圳的一个艺术群展,很多敏感的媒体以“艾敬转行当画家”为题报道了此事,艾敬也没有过多回应,“但我没想到,我能这么快在美术馆办自己的展览。”
自我的生活着
艾敬一直是含蓄而低调的,不认识她的人甚至觉得她给人一种距离感,对于自己的性格,艾敬显得淡然而平和,“应该说我内心追求美好,音乐和视觉艺术可以使我达到自己对于美好的想象,并且我有一种坚定地决心去完成自己相信的事情。过去的20年里我经历了音乐创作到对视觉艺术的学习和尝试,我认为我正在做着的事情,我相信的艺术,是能够对人们产生帮助和完成共同追求精神美好的一种方式。人们需要艺术家提供精神产品,我愿意为完成这种精神产品而生活。
艾敬在北京的工作室,离城市中心不远,不足100平方米的房间,以及一个比房间还大的露台,站在露台上,就可以眺望整个CBD。
“其实,我可以花同样的钱在郊区租一个更大的地方,可是我不想脱离城市给我的信息,创作的时候你可以很冷静,但生活的时候你得融入其中,不然,你的创作会离实际越来越远。”
2005年正式定居纽约以后,纽约和北京就成了艾敬的两个家,她在纽约的工作室也一样在城市的最核心,曼哈顿。“我的工作室离我住的地方很近,这让我不会在路上浪费很多时间。”
通常,艾敬的典型一天都从一顿咖啡厅的早餐开始。“我很早起床,一定去咖啡厅吃早餐,一杯卡布奇诺和一个牛角包。然后去健身房锻炼一下,一般在11点之前到工作室,开始画画。去咖啡厅吃早餐,无论是在北京还是纽约都不变,因为我喜欢看匆忙的人们和游人过客,很多想法都在早餐的时间形成。”
艾敬说自己的生活非常“三点一线”:家——工作室——健身房,除非去旅行的时候,否则不会太改变,那是她产生所有音乐和绘画想法的基本路线。
在这样的生活里,她有时是歌手,有时是画家,大部分时候,只是艾敬。
理财像种树一样
谈到理财,艾敬说“我不善于普遍意义上的理财,过去20年我的大部分收入用来旅行,或者说旅居在海外,我用在制作音乐产品以及视觉作品创作上的投入很大,甚至不计代价,以上是我奢侈的开销。我的“理财”观念应该是像种树一样笨,看起来没有短期效益,经过漫长的培育期,不畏严寒和酷暑,耐心浇灌,等到这些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那么就很壮观了,从我拿起画笔到我的作品被收藏家收藏,其间正好经历了十年的时间。“
谈起今年的计划,艾敬说她会去参加一些重要的联展,也在筹备个展作品,希望可以做一个个展。至于音乐,她仍旧会为影视剧写一些音乐。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