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大话理财

理财:心理账户和组合管理

2010-11-22 09:29:00    作者: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彼得·林奇所写的《战胜华尔街》开篇,便提到在多种投资品并存情况下,适时转换投资标的的投资策略才可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基于投资人绝对理性前提之下资产组合理论,其建立者马科维茨,仍然不能逃开后悔这种非理性因素的困扰,去进行资产管理。

  ⊙华富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 曾刚

  彼得·林奇所写的《战胜华尔街》开篇,便提到在多种投资品并存情况下,适时转换投资标的的投资策略才可以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但必须指出,他的结论是对于不同金融产品投资回报历史数据的总结而得出的。马科维茨作为资产组合理论的提出者,在对于自身退休金的安排上,仍选用了50%债券和50%股票的组合。他的理由是害怕后悔。历史是否可以重演有待证实,以什么方式重演更无从获知。基于投资人绝对理性前提之下资产组合理论,其建立者马科维茨,仍然不能逃开后悔这种非理性因素的困扰,去进行资产管理。

  身为普通投资者,如何看待自身的心理账户和如何进行投资组合管理呢?从心理账户来看,似乎每个人心中至少都有两个愿望:一是稳定的收入保障生活;二是丰厚的回报变得富有。但是,风险和收益相对正比关系作为决策前提始终成立。个人对于投资的选择反映了这两种愿望的相对重要程度。作为每个人最基本愿望的稳定收入,最好的投资标的是一份工作和对于结余收入的稳定回报,这正是债券基金存在的初衷之一。

  说到组合管理,如将单个人的所有资产看作一个组合。在青年时代,个人的人力资本在组合中的占比很高,而金融资产等其他资产相对较少。由于占比较高的人力资本具有稳定增值的特点,年轻的投资人可以将大部分金融资产配置为高风险的品种,如股票基金等。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人力资本在总资产中的占比逐渐下降。同时,金融等其他资产不断增加,为了更好地保障资产的合理增值,控制组合的风险水平,投资者应随着年龄的增加,不断提高固定收益产品(如债券基金、银行存款等)的占比。只有根据个人所处的不同生命阶段,结合个人自身资产组合中人力资本占比的变化,确定整体组合的构成,才能更好地规划和享受自己的美好生活。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