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大话理财

低风险类银行理财产品多数跑不赢CPI

2010-11-23 10:00:00    作者:张艺良   来源:证券日报  

编者按:CPI同比高涨、加息、短时间内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涨”字当头的背景下,百姓们更关心的是如何不让自己的钱包缩水。数据显示,今年已经到期的混合型理财产品中,有将近15款的收益率超过3%,其中几家达到了4%以上。

  编者按:CPI同比高涨、加息、短时间内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涨”字当头的背景下,百姓们更关心的是如何不让自己的钱包缩水。对于那些投资技能并不专业,对各种投资渠道并不熟悉的普通投资者而言。除了将闲余资金存入银行坐收利息外,最多的选择就是通过购买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以保证财富的保值和增值。于是,能不能跑赢CPI成为了衡量理财产品的重要标准。

  □ 本报记者张艺良

  目前银行的理财产品名目繁多,而且发行不断。根据WIND资讯提供的数据,在2010年1月1日到2010年11月22日区间内,目前国内已经到期、运行或正在发售的理财产品共有9375款。这些产品根据投资标的来分,分为债券型、票据型、信贷型、打新股型、类基金型、QDII、结构型、混合型、其他这九大类型。

  这几大类的产品风格迥异,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也使其自身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而其中多数并未跑赢CPI。

  低风险团队——债券型、票据型:

  多数跑输CPI

  从目前已经到期的理财产品来看,债券类的收益相对稳定,但是收益率却较低。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债券类的理财产品的普遍收益率都在2%-3%之间。只有北京银行等几家的短期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超过了3%。

  由于10月的CPI同比增幅达到4.4%,因此专家预测,今年全年的CPI同比增幅将很有可能超过之前的3%。因此,可以说债券类的银行理财产品在今年的总体表现难以跑赢CPI。

  和债券类情况较为类似的是票据类。数据显示,今年各家银行已经到期的票据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集中在2.5%左右,差异很少。但是超过3%的理财产品在今年却凤毛麟角。

  虽然收益较少,且难跑赢CPI,但是上述两款理财产品的特点在于低风险。同时相较于目前0.36%的活期存款利率和2.5%的一年期定存而言,这些理财产品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托资金减缓缩水,因此还颇受中小投资者热爱。

  从发行数量来看,此类理财产品一直在发型榜单上占据前列。

  稳健团队——信贷类、混合类:

  部分有望跑赢CPI

  今年以来,由于信贷投放的节奏和结构逐步调整,部分需求资金的企业从银行直接去的贷款的难度相对增大。面对这样的情况,信贷类的银行理财产品逐步走热。由于这类理财产品资金的投资标的物为信贷投放的项目,所以收益相对较高。同时,列入此标的的,又往往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和优质项目,因此,风险也相对可控。

  根据已经到期的理财产品公布的数据,工商银行、北京银行、稠州银行的几款此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均达到了4%或以上。而达到3%以上更是有将近10款。同时,据了解,部分还未到期的此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已经相当乐观。

  和信贷型比较类似的是混合型。据记者了解,混合型理财产品是根据不同的风险配置,将所托资产按不同权重分散到了不同的投资标的上。以此化解系统性风险。

  数据显示,今年已经到期的混合型理财产品中,有将近15款的收益率超过3%,其中几家达到了4%以上。

  由此可见,此类银行理财产品可以较为有效地对冲CPI的上涨,保证财富在不缩水的前提下,有所增值。但是,相较于债券类和票据类,此类理财产品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有银行类专家对记者表示,信贷类的理财产品的标的物虽然是银行的优质客户,但是生产过称各种总会产生很多不确定的风险。而混合类由于其配置的不确定性,风险也相对较难把握。

  没落团队——打新型、QDII型:

  从收益冠军到发行停滞

  今年以来,创业板、中小板的扩容给A股市场提供了很多新鲜血液,同时也给各类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参与打新获取收益的机会。

  从前几年那些已经到期的打新类银行理财产品看,收益确实相当可观,也远远跑赢了当时的CPI。数据显示,有多家银行推出的此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于10%,最高的甚至将近达到了20%。这样的高收益率显然是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难以望其项背的。

  但是资本市场永远是高收益伴随着高风险。今年年初以来,频频的新股破发使得前几年的常胜将军风光不再,收益全无甚至资本金面临亏损的情况都将可能出现。同时,由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机构不能网上网下同时申购、单一账户设上限等措施削弱了机构网上申购打新的优势,打新理财产品深受影响。

  因此,从今年的理财产品榜单中,几乎没有能够看到此类理财产品的身影。北京一家银行理财产品部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新股破发和体制改革使得打新类的理财产品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业内很少有银行再去设计此类产品。

  和“打新”型命运相似的还有QDII型的银行理财产品。据记者了解,由于为了拓宽国内投资者的投资渠道,QDII推出之际也较为受到关注。但是由于今年以来西方经济体依旧笼罩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同时欧债危机等又接踵而来,使得国内投资者对海外的投资望而却步。因此,此类产品的发型也近乎停滞。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