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公司跛脚起跑 公募弱势专户狂飙
基金业协会公布的2012年度基金公司基本经营数据显示,英大基金尽管公募基金数量为0,但资产管理规模达到21.3亿元,专户成为支撑公司运转的主力。红塔红土注册资本2亿元,股权结构为红塔证券49%、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6%、北京市华远集团有限公司25%,后者因地产大佬任志强的知名度而备受关注。
前海开源总经理“闪辞”、江信股权遭转让,2013年才成立尚在婴儿期的部分基金公司似乎并不好过;公募业务尚未开展,高层先变动……公募基金界似乎又是一片山雨欲来的架势。
从2009年暂停、2010年破冰,直到2011年大量获批,近一年半新基金公司成立多达10家,基金公司总数迈向80家。对于这些市场的“后来者”来说,短期内很难在传统公募业务领域分上一杯羹,非公募业务,尤其是专户业务成为其不二选择:先攻专户,再谈公募成为潮流。例如今年成立的江信、东海已在专户上积极动作,参与定向增发;2012年成立的红塔红土、英大更是将专户作为了发展重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背靠大股东的资源可以解决短期问题,但要想良性发展,这些新生的基金公司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基金公司专户业务先于公募启动
截至目前,2013年共成立6家新基金公司,即华润元大、中原英石、江信基金、前海开源、东海基金、中加基金。另有兴业基金已获证监会批准单,但尚未公告成立。
尽管哨声已响,但在公募业务上,上述6家基金公司却并未开跑,仍站在起跑线上。先于公募业务启动的是,江信和东海的专户业务已经有所动作,前者专户产品已参与皖能电力、普洛药业和中粮屯河定向增发;后者专户产品参与怡亚通定向增发。此外,最近一周江信和前海开源亦颇受市场关注,却是缘于负面消息影响:前者源于股权遭股东方原价转让,后者则是成立仅3个月总经理便“闪辞”。
江信基金:成立4个月被转让股权
在次新基金公司和老基金公司轮番追加注册资本的背景下,新基金公司热衷“拼爹”,注册资本不断走高已是常态。成立于今年1月28日的江信基金公司却是“异类”,注册资本仅为1亿元,上一家注册资本仅1亿元的基金公司(增资后)还是成立于7年前的诺德基金。
江信基金成立时的股权构成为国盛证券持股49%,恒生阳光集团持股31%,中炬高新持股20%。5月14日,中炬高新公告称将出售江信基金20%股权给江西金麒麟投资有限公司,交易金额为2000万元,即原价转让。
中炬高新曾在2010年年报中称,要“大力开展资本运作,跟进村镇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申报与筹建”;并于当期支付给国盛证券基金公司筹建款120万元。
时隔3年,基金公司终于获批,中炬高新却决定出售股权。在此股权出售公告中,中炬高新表示是“由于(基金公司)筹备时间过长,公司的发展战略重点已转移到调味食品、房地产等行业中;为集中资源优势,支持重点项目发展,公司决定将所持的江信基金的股权出售”。其同时回忆称,与国盛证券合作筹备基金公司始于2008年,但期间可谓一波三折:外方股东退出,基金公司管理团队变动及监管部门审批等因素,基金公司到2013年1月才正式获批成立。
事实上,中炬高新并非此次唯一转让方。第二大股东恒生阳光集团将所持有的江信基金5%的股权,以500万元的价格同样转让给金麒麟公司。这意味着,江信基金最新股权结构为国盛证券49%、恒生阳光公司26%、金麒麟25%。
在股权出售公告中,中炬高新亦披露了尚未开展公募业务的江信基金一季度经营状况。根据江信基金2013年一季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2013年3月31日总资产1.16亿元,所有者权益0.91亿元;2013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44.6万元,净利润-869万元(其中业务及管理费支出含前期筹建费用)。
尽管尚未涉足公募业务,但在一季度江信基金已展开专户业务,且动静不小。根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自其成立以后,江信基金旗下专户共现身3家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今年3月22日江信基金-工行-中江国际信托·金狮205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便参与了皖能电力定向增发,获配2809.9173万股,增发价格为6.05元。截至5月15日,皖能电力股价为6.99元,略有浮盈。4月9日,江信基金-工行-中江国际信托·中央财富2号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参与普洛药业定向增发,获配1320万股。5月9日另一只专户江信基金-民生-民兴定增一号资产管理计划,参与中粮屯河定向增发,获配2000万股。
与江信发展路径相似的是,东海基金同样热衷于专户产品。东海基金成立于今年2月25日,股东持股比例为东海证券45%、深圳鹏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30%、苏州市相城区江南化纤集团有限公司25%。其中,大股东东海证券是定向增发的常客,怡亚通定向增发更是由东海证券和东海基金专户联手捧场,东海基金-工行-东海基金-海捷-鑫龙3号资产管理计划获配4700万股,东海证券获配2400万股,增发价格为4.16元。截至5月15日收盘,怡亚通股价为6.12元,涨幅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