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基金突破业内潜规则 向“僵尸基金”说不
国内首只引入自动清盘机制的公募基金问世了。8月1日至8月28日,融通基金将发行“融通通泽一年目标触发式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实际上,业内对公募基金清盘问题讨论已久,但至今未有任何基金清盘。基金公司为“面子”强撑,基民却填不满“僵尸基金”的财富黑洞。如今,公募基金首次尝试自动清盘机制,为市场注入了新活力。而各大基金公司更需为基民着想,为投资者赚到钱才是支撑公司未来发展的根本。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3日讯(记者 向婷)国内首只引入自动清盘机制的公募基金问世了。8月1日至8月28日,融通基金将发行“融通通泽一年目标触发式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以下简称融通通泽)。
实际上,业内对公募基金清盘问题讨论已久,但至今未有任何基金清盘。基金公司为“面子”强撑,基民却填不满“僵尸基金”的财富黑洞。如今,公募基金首次尝试自动清盘机制,为市场注入了新活力。而各大基金公司更需为基民着想,为投资者赚到钱才是支撑公司未来发展的根本。
首只自动清盘基金发行 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理财选择
融通通泽基金合同规定,当该基金的累计净值连续3个工作日高于1.10元或者封闭期超过一年时,将会主动清盘。在管理费方面,融通通泽采用“分档收费”。 股票投资上限可到95%。当基金主动清盘时只有收益超过3%,基金公司才能收取管理费。打破了偏股型基金“旱涝保收”的铁饭碗。
融通基金相关人员表示,在很多公司担心“小危”基金面临清盘危险的时候,融通通泽则选择了“我要清盘”。基金到点或者到期自动清盘机制,一方面帮助投资者将收益落袋为安,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业绩不佳基金长期收取管理费。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基金未来的业绩是与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挂钩的,主动清盘产品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理财选择。作为国内首只自动清盘机制的基金,融通通泽未来业绩如何,最终是否为基金持有人带来收益,中国经济网将持续关注。
“僵尸基金”不死 投资者不应为基金公司“面子”买单
早在7月,中国经济网就为基金投资者列出了市场中15只“僵尸基金”。而目前,部分基金公司正是抓住帮忙资金这个“救命稻草”来掩饰清盘危机。据海通证券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资产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僵尸基金”有37只。其中,规模最低的为方正富邦红利,二季度末规模仅剩500万元。“僵尸基金”明明已经没有太大的盈利可能性,却还要死撑着不清盘。而国内基金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只基金“清盘”过。大部分基金公司都认为,旗下基金出现清盘对于基金公司的品牌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影响基金做主动清盘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托管行清算系统的支持,二是投资者对主动清盘态度,三是基金对品牌的维护。
曾有业内人士这样谈论基金清盘:“清盘,意味着对自己投研能力及公司实力的否定,等于是自己打自己耳光。而且,行业没有因业绩不佳和规模持续缩水而清盘的先例。毕竟,这种负面例子,谁也不想做第一个。”然而,投资者为何要为基金公司的“面子”买单呢?
其实,在国外成熟市场,“清盘”已经成为基金的一种常规“退市”方式。而在国内“僵尸基金”的存在,不仅对投资者利益构成损害,而对基金管理人来说,基金业绩就是其管理能力的体现,也会使其陷入尴尬境地。主动清盘基金的推出是国内公募基金业的大胆尝试,而对各家基金公司而言,为投资者带来财富收益应是真正的目标。
责任编辑: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