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2 10:34:00 作者:秦炜 夏青 来源:证券日报
近几年来,不少基金公司的股权变动导致高管频繁变动,颇为引人注目。公募基金的明星经理转战私募也成为一道风景。专家指出,如果没有制约机制,股东一变,管理团队就变,基金经理缺乏长期职业规划,基金公司也很难实现长远的发展。
德圣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认为,这些现象折射的是公司治理这一核心问题。
基金经理的经验和对市场的感觉是金钱换不来的
4月1日,是证监会给中信证券解决违规持有华夏基金股权的限期。虽然到目前为止,该事件仍没有明朗的解决方案出台。但可以肯定,华夏基金股权将又一次“被变动”。
华夏基金屡次变动股权,但其管理层都没有大变化。江赛春认为,这种情况比较趋近于公司治理的理想状态。不过,这并不是制度设计造成的,而是博弈的结果,不具有可复制性。
就多数基金公司而言,频繁的股东变动对高管布局和业务发展往往都产生深刻影响。
年年岁岁“基”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持基人”都知道,基金经理是决定基金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基金经理的经验和对市场的感觉是金钱换不来的,频繁的更换基金经理将导致基金投资方向和投资理念的不断变化。基金经理的离去无疑将影响基金业绩的持续性。
高管变动,基金经理出走,受伤最深的往往是基金持有人。
千百万投资者把上百亿、上千亿的钱交给信赖的基金公司打理。到头来,人走茶凉。这与基金信奉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也是相背离。长此以往,基金公司将如何取信投资者,行业又将如何发展。
2009年3月20日,证监会发布了《基金经理注册登记规则》。《规则》明确规定,频繁变动工作岗位达两年两次者,将视为不适当担任基金经理者,不予通过变更注册。这被业界认为是有效遏制基金经理频繁流动的良方之一。
公司治理应以“人”为本
而现在看来,《规则》对防止明星基金经理转战私募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最重要的要建立良好的、互相制约的公司治理制度,保证基金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2009年底,正预谋“跳槽”的也等着公司发完年终奖。此时,华夏基金旗下基金经理孙建冬转战私募的消息传出。
孙建冬的离职引发市场关注,作为国内最大基金公司的投资干将,孙建冬的明星光环仅弱于国内最牛基金经理王亚伟。
2004年,孙建冬加入华夏基金,2005年6月自华夏红利成立起即开始管理该基金,2008年初同时管理华夏复兴。截至2009年底,华夏红利资产净值270.05亿元,是华夏旗下规模最大的单只基金。华夏复兴资产净值也达到了48.36亿元。孙建冬管理资产合计超过300亿元,是华夏基金管理主动型基金规模最大的基金经理,影响的基民数量远高于王亚伟。他的出走,不能不说是公募基金的一大损失。
回首第一代基金经理,到目前为止,仅有华夏基金的王亚伟等屈指可数的几位还在留守。
而“王亚伟们”之所以对基金不离不弃,或许是因为为了回报对他们充满期望的持有人,也有可能是舍不得离开自己工作多年的团队,甚至还有可能是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王亚伟”始终是少数,更多的还是“孙建冬”。
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曾表示,资产管理行业是以“人”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应该建立以人为核心而不是以股本为核心的公司治理结构,基金行业才能长久健康发展。既然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经营“人”的行业,公司治理必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