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财 > 基金 > 热点评论

基金投资者存在喜新厌旧硬伤

2011-06-08 09:33:00     作者: 丁宁    来源: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关键词: 基金投资
[提要]   因为“伤不起”而“喜新厌旧”,殊不知“喜新厌旧”正是“硬伤”本身。

  因为“伤不起”而“喜新厌旧”,殊不知“喜新厌旧”正是“硬伤”本身。

  记者在此番走访银行渠道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普通投资者在基金理财方面固执地坚持着“喜新厌旧”的习惯。

  表现有二。一者,部分投资者习惯“赎老买新”,频繁赎回老基金用以购买另外一些基金产品;二者,部分投资者投基只选择当下正在发行的新基金,而对于老基金产品缺乏关注。有理财专家戏称,前者是“多动症”,后者是“偏视眼”。

  患上“多动症”的基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原先购买的基金产品表现不尽如人意,“伤不起”的投资者选择用脚投票去寻找下一个希望。然而在频繁的申购赎回过程中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交易成本,同时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的“等不及”而错过了坚守之后的云开月明。

  说到底,基金投资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对于一只长期业绩表现“不给力”的基金产品,投资者自然没有恋栈的理由;但如果只是因为短时间的业绩波动就使得基民抽身离开,这样的投资未免过于情绪化。

  患上“偏视眼”的基民,则多是在银行询问投基事宜过程中没有受到银行理财经理的“全面介绍”。据悉,每个时间段银行都会下达相应新基金产品的销售指标,并会根据理财经理的完成情况进行激励或者惩罚,虽然也会有对部分老基金产品的持续营销,但投入热情远不及发行新基金那般高。也就是说,当一个并没有什么投资经验的普通客户去询问理财经理“最近有什么基金值得投资”的时候,处于指标考核的压力,对方十有八九会推荐新基金。有些理财经理甚至会劝说基民赎回原来购买的基金来认购新基金,使得“多动症”成为这部分“偏视眼”投资者的“并发症”。

  出现基民“喜新厌旧”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在沿袭传统扩张模式的背景下,对于新基金IPO规模的过度重视,让基金公司在渠道激励方面向新基金销售倾斜力度过大,从而刺激了银行渠道热衷推荐新基金产品的冲动;而在投资者方面,部分基民因为缺乏沉稳的投资心态而不能在短期的业绩波动面前冷静下来,选择抽身立场;部分基民因为缺乏足够的投资经验而不能在银行渠道的“选择性推介”下冷静下来,选择偏向于投资新基金。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样的喜新厌旧不利于其获取长期稳定的收益;对于基金行业来说,这样的喜新厌旧也成为制约其长远发展的硬伤。数据显示,2007年至今,尽管新基金发行数量与日俱增,基金数目不断攀升,基金资产规模却不升反降,目前在2.5万亿左右徘徊。

  “这是一次长跑。”分析人士称,“毕竟这个行业还年轻,在行业发展理念革新、渠道体系完善、投资者教育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这些使命都指向同一个命题:如何能够把对的产品卖给对的人。”

李平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