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金告急 小基金公司亟待再次输血
小基金公司和新基金公司正遭受着行业调整和竞争带来的猛烈冲击,几乎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绝大多数2006年之后成立的基金公司持续亏损,资本金频频告急,多家小公司和新公司亟待输血甚至二次输血。
小基金公司和新基金公司正遭受着行业调整和竞争带来的猛烈冲击,几乎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绝大多数2006年之后成立的基金公司持续亏损,资本金频频告急,多家小公司和新公司亟待输血甚至二次输血。
股市持续低迷和行业竞争加剧,基金行业自2008年来持续5年多的调整,小基金公司和新基金公司发展遭遇“天灾”,而股东斗争内耗、公司治理缺陷、高管频繁变更等原因,使得这些公司更加难以发展。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依然有小公司凭借新的管理团队和股东优势走出亏损,中小基金公司走出发展困境并不是梦。
生不逢时
中小公司大面积亏损
基金业发展15年来,呈现出极大的行业分化。2006年之前成立的公司,大多数分享了行业总体高成长带来的回报,赚了个盆满钵满。但2006年之后成立的20多家公司则多数没有尝到过赚钱的滋味。
据证券时报对已曝光2012年盈利状况的基金公司统计显示,48家基金公司中发生亏损的达到16家,占比达1/3。这16家公司中,除了金鹰、天弘等是成立较早的老基金公司之外,其余13家全部成立于2006年之后,其中绝大多数为2010年之后成立的新公司。
这些公司大面积亏损,与其成立较晚尚未站稳脚跟,又赶上行业大调整存在很大关系,可谓生不逢时。
如2006年6月成立的诺德基金,一度赶上行业大发展好时光,从成立到2009年一直都赚了钱,但2010年开始,伴随规模的缩水和收入下滑,开始亏损,从2010年到2012年, 诺德基金分别亏损764.85万元、2000.33万元和1428.97万元。
2007年8月成立的浦银安盛直到2008年2月才发行成立新基金,从那时起股市开始了大幅下跌,基金行业进入漫长调整期,浦银安盛从未尝过赚钱的味道。浦发银行年报显示,2007年浦银安盛亏损1734.7万元,有产品运作的2008年到2012年5年间,浦银安盛分别亏损4533.5万、2986.8万、3931.7万、4027.9万和3400万元,成立来累计亏损2.06亿元。
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暂停一年多的新公司审批开闸,然而,对于那些新进入这个行业的投资者来说,并不是福音。以当年获准成立的纽银梅隆西部为例,纽银梅隆西部基金2010年到2012年分别亏损4350.43万元、4248.49万元和1331.26万元,成立以来累计亏损达9930万元 。
2011年之后成立的基金公司更是难逃困境,财通基金、安信基金、国金通用基金、方正富邦基金、长安基金5家2011年成立的公司自成立到去年底,累计亏损分别达1.175亿元、1.257亿元、1.8亿元、7268万元、6009万元,每家公司年均亏损四五千万元。
资本金告急
新一轮增资潮扑面而来
连年亏损使得基金公司资本金大量消耗,不少公司净资产已经跌破1亿元,扣除系统和设备等固定资产,基金公司账上可用资金已经不多,增加资本金已经成为当前不少小公司面临的共同问题。2011年以来,有16家基金公司宣布增加注册资本金,目前,至少5家基金公司截至去年底净资产不足1亿元。
根据基金公司股东发布的年报显示,目前净资产最少的当属浦银安盛基金。据浦发银行年报,截至去年底,浦银安盛净资产只有4400万元,据悉,浦银安盛2007年成立时注册资本为2亿元,去年8月,浦发银行等3家股东对浦银安盛增资4000万元,注册资本增至2.4亿元,但面对每年三四千万的亏损,这4000万元很快花光,浦银安盛面临二次输血的需求。
除浦银安盛外,还有财通基金、诺德基金、德邦基金等公司截至去年底净资产不足1亿元,其中财通基金、诺德基金和德邦基金净资产分别只有8249万元、8600万元和9489.62万元,国金通用和纽银梅隆西部截至去年底净资产则均剩下1亿元。
基金业并不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但在行业调整期,收入难以覆盖成本的情况下,小公司对资本的渴求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对于这些基金公司股东来说,除了继续输血外,目前似乎并无更好的选择。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安信基金的增资工作正在进行中,而浦银安盛、财通、诺德等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基金公司,增资也是迟早的事情。
今年首家获得输血的公司是东方基金,这家老公司去年盈利116万元,而净资产只有1.32亿元,4月8日基金公司公告显示,此次该公司注册资本由1亿元增加到2亿元。
中欧基金4月20日公告,该公司注册资本由1.2亿元增加到1.88亿元,新增资本金6800万元,其中主要由新增加的股东北京百骏投资有限公司认购,该公司认购出资5640万元,占新增资本金的82%。引入新股东增资也成为目前基金公司的一项新尝试。
据纽银梅隆西部基金4月22日公告,该公司注册资本由2亿元增加到3亿元,两家股东西部证券和纽约梅隆银行按原比例以现金增加出资。西部证券公告显示,其增资资金来源为公司募集资金。仅一个月时间,便先后有3家公司完成增资。
实际上,上一轮增资潮发生在2012年,仅在去年就有财通基金、天弘基金、天治基金、浦银安盛基金、金元惠理基金、长安基金、富安达基金、国金通用和民生加银等多达11家公司获得注资。目前,财通基金和浦银安盛基金均面临二次增资问题。
多因素制约小公司发展
民生加银成功逆袭
毫无疑问,生不逢时,是这些基金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在2008年以来,基金公司有效资产规模持续缩水,多数小公司规模增长乏力,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滑。
另一方面,市场化发行下,渠道成本高企成为中小公司无法回避的痛。不少公司坦言,给渠道的尾随佣金已经超越人力成本成为基金公司最大的成本来源。基金2012年年报显示,纽银梅隆西部、浙商基金、财通基金3家新公司付给渠道的尾随佣金分别占各自管理费收入的49.33%、46.78%和39.18%,成为支付尾随佣金比例最高的公司,富安达、安信、金元惠理、浦银安盛、平安大华、金鹰等公司这一比例也都超过27%,在将如此高比例的管理费给了渠道之后,小基金公司要想盈利几乎成了奢望。
可以说,当前经营环境恶劣是中小公司面临的普遍问题。在2012年年报中,天弘基金股东之一的内蒙君正就分析了小公司的经营困境,内蒙君正指出,天弘基金去年亏损的原因是:证券市场行情持续低迷,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信心使得基金资产规模没有较大增长;市场经营环境恶劣,目前基金的销售主要是靠银行渠道,而银行渠道的销售费用不断提高,使得公募基金在银行渠道的销售几乎没有利润可言,甚至是赔本销售;天弘基金基础比较薄弱,规模沉淀较少。这或许是小公司和新公司面临的共同困境。
不过,导致小公司和新公司经营持续恶化的原因并不止“天灾”。首先,发生在合资基金公司身上的股东之争已经让一些基金公司人事变动频繁,业务进展缓慢。其次,股东理念的冲突、高管的频繁变动,也使得一些即使具有银行股东背景的公司迟迟未能获得应有的发展。此外,一些成立较早的小公司治理糟糕最终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并最终陷入亏损。
不过,已有小公司凭借新的管理团队和股东优势走出亏损,取得了较大发展。民生加银在2012年初引入了新的管理团队之后,当年便一举盈利1059万元,而在2008年到2011年,民生加银连续四年亏损,累计亏损达1.6亿元。截至今年一季末,民生加银基金总规模已达232亿元,比2011年年底的51亿元增长了3.55倍,民生加银成为逆市突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