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理财产品

理财须明辨结构性产品

2008-08-14 10:18:00    作者:李 强   来源:新闻晨报  

在高风险投资环境下,结构性理财产品以其保本且有机会博取高收益的优势,赢得投资者青睐。但结构性产品无法回避投资风险,最后可能让投资者“白忙一场”,如何判断风险所在,认识这类产品的本质,已成为投资者必须事先明辨的问题。

    在高风险投资环境下,结构性理财产品以其保本且有机会博取高收益的优势,赢得投资者青睐。但结构性产品无法回避投资风险,最后可能让投资者“白忙一场”,如何判断风险所在,认识这类产品的本质,已成为投资者必须事先明辨的问题。

  部分结构性产品被指“假冒”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最近的一份报告披露,6月中资银行发行的8款结构性产品中,竟有7款疑似“假冒”,即收益表面与某项标的挂钩,但实际上收益是固定的。此论一出,立刻引起市场各方激辩。普通投资者暂且不去争论其对错,但确有必要明辨何为结构性理财产品。

  结构性产品是指通过某种约定,在普通存款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衍生产品结构,将理财收益与金融市场参数,如汇率、利率、商品、一篮子股票、期货指数等价格挂钩。相比固定收益产品,它优势在于预期收益“上不封顶”。然而购买这类产品要注意,实现“上不封顶”有相当风险,甚至收益很可能为零。

  专家认为,眼下是保本理财时代,将所有理财产品与跑赢CPI联系起来并不恰当,每种产品根据属性不同而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固定收益产品和结构性产品特点各异,能满足不同的理财需求。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结构性产品都到期保本,这是股票、基金之类所不能及的。同时产品提供了多样化投资组合,有效降低了整体风险,又有机会获取比传统定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率。可结构性产品也最考验银行的研发能力。

  结构性产品遭遇“寒冬期”

  由于结构性产品在本金安全止损、参与高风险投资方面有独特优势,一度成为最受热捧的产品之一。然而近一年来,市场对结构性产品的质疑沸沸扬扬,从零收益事件到对银行研发设计能力的质疑等。

  眼下,结构性产品的“老大”地位,已被固定收益类产品取代,6月份国内银行共发理财产品423只,90%属固定收益类产品,结构类产品不足10%。专家建议,在确定自己可充分把握其“结构”的基础上,可有选择地投资。目前金融分业经营的现状及相关法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国内仍不具备设计结构性产品的市场环境,频发的零收益事件,使理财监管越来越严,导致中资银行在研发层面上有所顾忌,甚至主动放弃了结构性产品。

  结构性产品须“投资有道”

  目前低收益率的保本产品及贷款类、票据类信托理财产品,仍据主流,不过结构性产品并非毫无亮点。交通银行年初推出浓青系列产品3号,挂钩海外农产品期货标的,如与小麦、大豆、玉米等挂钩,最新收益已达17.9%,仅运作半年多。光大银行“同升21号”在保本基础上,收益联结恒生中国企业指数,预期年收益为8.0%或4.5%或1.45%。该银行与境外金融机构进行股票指数数字期权衍生交易,实现了与直接投资股票完全不同的风险收益配比,投资者最终收益,将取决于理财期限内H股指数走势而定。

  对普通投资者,光大银行理财专家给出了一些方法建议:首先要看其基础资产标的,认清其为利率、汇率、股票或指数等哪类结构组合,再选择自己熟悉或了解的基础资产标的;其次看其隐含的市场趋势观点,就是对挂钩资产标的看涨、看跌、还是看平,这一点至关重要,也是结构性产品的最大风险所在;再次看其保本率和参与率;最后看其自动赎回机制,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