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理财产品

银行结构性理财品再现负收益

2008-08-14 10:26:00    作者:陈珂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结构性理财产品低收益、零收益乃至负收益现象在7月似乎又有所抬头。据普益财富最新统计,7月共有25款结构性理财产品,50%以上产品的年化收益在3.0%以下,超过60%未实现预期收益,表现最差的产品收益为-8%。

  对此,一知情人士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国际投行设计的产品模型可能仅仅是针对欧美市场,而中资银行在购买模型后改换了基础资产(标的物),这或许是产品表现不理想的原因。

  改变基础资产成“刻舟求剑”?

  “年初以来相当部分表现不好的产品挂钩标的物都是港股。”上述人士表示,“国内商业银行向国外投行购买的产品设计模型,实际上是以欧美股票为基础资产设计的,投资期限、收益区间的设定均以欧美股票为研究基础。而部分国内银行在买来了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模型后,却将标的物改换成香港股票。”

  以某银行一款结构型产品为例,该产品挂钩了多只港股,只有标的物中表现最好的股票与最差的同向运动且幅度一样,才能获取最高收益。但最终该产品为零收益。

  据该研究机构人士分析,实际上这个产品的设计模型是针对欧美股票,由于欧美股市比较成熟且拥有多种规避风险的工具,因此同类型公司表现更趋向于一致,但港股波动性则相对较大。

  “美国是次贷危机的中心,但美股也就在10%的空间内震荡。”一外资行分管个人业务的高级副总裁对记者说,相对稳定的市场表现可以帮助发行机构更好地把握挂钩标的物的走势,而这样的市场基础,在新兴市场并不存在。

  上海一信托公司产品研发部人士表示,境内金融机构选择国际投行作为某一产品的投资顾问,可以让其设定一个资产池,即未来基础资产的选择范围。而更多的情况则是,银行在购买了产品模型后,通过测试模型与理想基础资产所在市场环境的相关度,如果相关度高的话,再更改联结标的物。“这个模型有效性的测试取决于银行的判断能力,如果关联度实际非常低,银行却强行更改了基础资产,无疑是分析与运用相脱节。如此还把责任推给投行就不合理”。

  潜在“损人利己”的空间

  现在的问题是,在没有第三方监督的背景下,银行会不会满足自身利益无视关联度而更改基础资产?又是否该对产品的最终表现负责?

  实际上,结构型产品在标的物的选择上一般都采取自上而下的顺序:宏观分析——行业分析——供需分析——选定标的物,然后再设计产品。产品最终的表现,取决于投资标的、期限和收益区间与前期判断是否相符。而一旦基础资产(标的物)换成一个关联度较低的,则意味着前几个阶段的工作没有意义,更不可能在变化了标的物后,根据前几个阶段设定的收益区间、投资期限仍能发挥作用。

  据分析,部分中资银行之所以改变基础资产,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由于香港距大陆更近,银行可能对公司更熟悉因而对未来走势有更强预见性;其二,银行持有该公司股票,通过发行看跌的结构性产品做一个反向看空交易。虽然这样做可以对冲银行自己投资的风险,但以结构性产品的不理想表现为代价,无疑侵犯了投资者的利益。

  “这个只能是猜测,目前还没有看到过类似的例子。”上述信托研发部人士认为,“即使银行的确有内部对冲结构成立,也不能就此认为是以牺牲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的。因为国内投资者是无法参与境外的期权交易的,因此其购买此类产品,就认为是认可了这一设计。”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