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6 09:37:00 作者:谢利 来源:金融时报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让银行理财市场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尽管各种理财产品的收益表现不同,但发行规模却呈节节攀高的态势。根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统计,今年8月份,35家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576款,数量较7月份再升8.7%,而与1月份的343款相比,增幅更是高达70%。投资者在高风险的股票、商品市场被压抑的投资需求,转而进入稳健的银行理财市场寻求释放。然而,业内专家提醒到,尽管稳健风格已成当前理财市场主旋律,但一些看似风险较低的产品仍然暗流涌动,投资者应认真加以甄别,保证资金安全。
所谓稳健,是指产品资金投向以信贷与票据资产以及债券与货币市场为主,尽管收益率不高,但目前这类产品已占到市场总量的92.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外资银行也首次与国内信托公司合作推出信贷类理财产品,打破了中资银行独霸该类产品市场的格局。相比之下,QDII和结构型理财产品一直处于弱势,发行数量持续下降,8月份仅分别发行了12款和49款,均比上月有所减少。事实上,产品收益一路下滑是导致这两类产品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根据普益财富对正在运行的231款银行系QDII理财产品的跟踪研究,截至8月29日,仅8款QDII理财产品是正收益,九成多产品亏损,这样的“回报”自然难以获得投资者的认同。此外,由于近期股票、基金等金融市场以及原油、黄金等商品市场价格相继大幅跳水,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加大,短期理财产品更受市场青睐。8月份,6个月期以下的短期产品发行了413款,市场占比激增至71.7%。投资者在弱势格局中降低收益预期、见好就收的心态可见一斑。
至于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近几个月来一直在理财市场唱主角,除了银行、企业对此种规避政策限制曲线融资的方式乐此不疲等原因外,投资者也对信贷产品较低的风险和相对可观的收益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事实上,目前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节节攀高。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8月份最后一周33款6个月期以下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达到5.17%,14款6个月至1年期限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接近6%,而某银行发行的1款1年半期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更是达到8%。不过,有专家表示,由于政策面发生变化,目前市场上推出的此类产品与之前相比已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由担保方式带来的风险两极分化上。而这一看似微小的变化需要引起投资者的注意。
来自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专家分析说,8月份信贷资产理财产品主要担保方式是由国家开发银行提供担保。不过,获得担保产品的借款人信用等级都相当高,均为国有大型企业,甚至是一些地方政府,资金用途也往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于这类产品原本信用风险就比较小,再加上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的担保,信用风险自然非常小。当然,与低风险对应的是,此类产品的收益率也相对较低。
但是对于那些既无银行担保又不承诺保本的信贷类理财产品,该专家认为投资者需要谨慎对待。据了解,今年以来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数过千,但是承诺保证本金的只有119款,且全部是在银监会叫停担保的窗口指导事件之前发行。这意味着,投资者购买此类产品后,有可能由于信用主体未能及时偿还贷款或无法完全偿还贷款本息而造成损失。从以往投资领域来看,许多信托项目投向了银行信贷资金不允许涉足的高收益同时也是高风险的行业,这也是促使银监会加强对信托类理财产品监管的缘由。而商业银行不再对信贷类理财产品担保和承诺本金保证,等于把存在于该类产品信用主体上的信用风险完全转移给了投资者。一旦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或无法完全偿还本息的情况发生,投资者可能面临低收益甚至亏损。虽然银行一般不会选择信用等级差的信用主体作为理财产品的借款人,但在信贷规模紧缩、企业资金不足,同时银行需要通过提高收益率以增强理财产品吸引力的情况下,也不排除借款人及发行方存在道德风险。因此,对投资者来说,如果购买此类产品,降低风险的最好办法是选择那些优质信贷资产或引入其他担保方式的产品。
对于另外一种稳健型理财产品———票据类理财产品,同样也存在着由于票据无法承兑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情况。不过,该类产品之中保证本金的稍多。据统计,今年发行的大约300款产品中有63款保证本金,其中有11款还保证收益。尽管如此,专家依然提醒投资者,即使信贷资产类和票据类理财产品是稳健的理财产品,风险依然存在。因此,投资者在选择稳健型理财产品时,不应盲目跟风或被较高的收益率所迷惑,应该更加注重保证本金甚至保证收益,以降低风险,保证资金安全。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