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9 09:49:00 作者:谢利 来源:金融时报
对于QDII产品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一些理财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设计结构过于单一、风险控制机制失灵、投资策略调整不及时、投资标的研究判断失误等。而基础资产与支付条款是决定产品收益和风险的两个主要因素,由于基础资产单一化、支付条款方向单一化和基础资产与支付条款的错配,最终导致QDII“零收益”、“负收益”产品的出现。此外,市场时机和发行时机的失误也是QDII产品出海失利的另一重要原因。
曾几何时,QDII产品还是理财市场炙手可热的明星,随着第一款QDII产品在2006年夏天高调发行,开创了国内投资者试水海外市场的先河。然而,此后两年多时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巨大振荡,却让首次扬帆出海的QDII始料未及地遭遇了一场风暴。在产品收益深陷泥淖、供给和需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QDII市场在2008年颓势尽显。
据有关机构的不完全统计,去年QDII理财产品发行量为260余款,相比2007年仅11月份当月就发行80款,数量和规模都明显下降,并且市场需求呈现逐月递降的趋势。其中1月份发行数最多,高达73款,而6月份仅发行了22款,到了10月、11月份,更是分别降至4款和1款,12月则首次迎来“零发行”。进入牛年,这一颓势仍然未能改善,仅有一家外资银行发行了两款风险程度较低的QDII产品。
除发行数量锐减以外,2008年QDII市场在产品期限设计和结构设计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弱势特征。首先是开放式产品需求凸显。由于投资者对资金的流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QDII理财产品的投资周期也在起着明显的变化,开放式产品渐成为主角,由于申购和赎回较为灵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者的流动性风险。另外就是QDII产品中结构性设计成为主流。有关专家介绍,目前银行设计的QDII产品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货币类产品,投资外币债券,属于保值的现金类产品;第二类是投资境外共同基金产品,利用银行QDII平台,投资者可以购买境外基金公司设计的基金,流动性较强且不设保本条款;第三类是嵌入了“期权”的结构性产品。第一类产品目前所占比例很小,第二类产品由于风险敞口较大,在国际资本市场大幅下跌后给投资者带来较大损失,此后发行数量逐渐降低,而结构性产品作为固定收益资产+衍生品资产的结合体,其收益率受到与之挂钩的衍生品资产的影响,相当于转嫁了一定的风险,投资者所承受的风险小于直投于某类产品风险,因此在市场动荡时更受银行和投资者的青睐。
然而,尽管QDII产品针对市场和投资者的需求,在期限和结构设计上有所调整,依然无法逃开收益下降、整体亏损的窘境。根据普益财富对目前运行的113款QDII理财产品的跟踪研究,截至2009年2月6日,实现正收益的QDII理财产品仅有5款。其中中资银行46款QDII理财产品中,实现正收益的有3款,亏损超过50%的有15款,占比32%,其中7款累计亏损超过60%。而外资银行67款QDII理财产品中,实现正收益的有2款,其余65款均跌破净值;亏损超过50%的有15款,占比22%,其中包括5款累计亏损超过6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QDII产品想当初“全球资产配置,分享经济增长”的初衷虽好,却无奈海外资本市场风高浪急,让搭上这只船的国内投资者深深品尝了一把风险的滋味。
无疑,QDII理财产品收益下滑主要受资本市场动荡影响。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实体经济衰退,致使股票、商品价格出现一轮又一轮下跌。在系统性风险频发的情况下,与海外标的市场资产价值紧密关联的QDII产品自然无法逃脱“负收益”的结果。但也必须看到,QDII产品自身的缺陷和弊病,也是逐步被市场冷落进而抛弃的重要因素。正所谓“当潮水退去,才会知道谁在裸泳”。而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于QDII的态度从最初的盲目乐观,到遭遇“负收益”后的群情激奋恐慌抛售,直至冷眼旁观,也反映出QDII市场正在逐步回归理性。
对于QDII产品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一些理财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设计结构过于单一、风险控制机制失灵、投资策略调整不及时、投资标的研究判断失误等。对此,社科院金融所理财产品中心副主任袁增霆表示,基础资产与支付条款是决定产品收益和风险的两个主要因素,由于基础资产单一化、支付条款方向单一化和基础资产与支付条款的错配,最终导致“零收益”、“负收益”产品的出现。此外,市场时机和发行时机的失误也是QDII产品出海失利的另一重要原因。他还特别指出,银行在产品设计上的风险防范意识过低,为了博取高收益使得风险敞口过大则是“基金系”QDII浮亏较大的主要原因。
展望新的一年,在全球资本市场重振无望,银行理财市场整体增速持续下滑,销售量、收益率均呈下降的大环境下,期望QDII市场扭转颓势,恐怕并不现实。即使投资市场走出回暖行情,QDII欲唤回投资者信心与热情,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生不逢时的QDII理财产品将经历一个漫长寒冬,在世界性金融危机没有消除之前,海外资产配置难以显示出魅力。而这个漫长的寒冬,也许该是银行在市场判断、产品设计、风险控制方面好好“补课”的时候。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