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8 10:07:00 作者:尹娜/ 来源:理财周报
从1月初的1800多点,到最近冲上2600点,40%以上的涨幅,上证指数又在书写一轮牛市行情,那些去年在股市里栽了跟头的投资者也在摩拳擦掌。理财周报发现,保守产品在这样一个时刻是理性投资者最佳的选择
理财周报记者 尹娜/文
根据普益财富最新统计,当前银行理财市场中保本产品占55%以上;而第一理财网的统计结果也相差无几:市场上2/3的产品为保本理财产品。
理财周报记者在搜集数据加采访专业人士中发现,现在投资者偏好的银行理财产品,并非激进品种;正相反,保守产品在这样一个时刻是理性投资者最佳的选择。
采访过程中,不少专家提醒记者,千万莫要高估投资者当下的风险偏好。目前大部分投资者,尤其是资金量大的投资者,仍然属于风险厌恶型。
债券类、信贷类产品占大半江山
从统计数据了解到,债券类、信贷类产品占到整个理财产品市场的一大半以上,债券类产品占到市场的40%还要多,信贷产品占到20%多。
而这两大类产品都属于低收益、低风险产品。从产品期限上看,债券类和信贷类产品仍旧采取“短打”为主,主攻一个月或三个月期限产品,七天产品也较普遍。
其中,债券类产品1个月期限收益率在1.5%左右;信贷类产品收益率相对高一点,1个月期限产品收益从1.7%到2.7%不等,平均下来在2.06%。
普益财富分析,这类产品受欢迎主要原因是风险程度较低且流动性好,能够满足投资者短期资金避险要求。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张星对理财周报记者表示:“这类产品比较标准是相同期限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去年下半年以来,基准利率下调了好几次,虽然收益不如去年,但比同期存款收益还是要高。
结构性产品保本之外再保收益
尽管股市一片飘红,大宗商品价格反弹,但是谈起挂钩H股、黄金、石油等价格的结构性产品,不少投资者还心有余悸。
根据挂钩标的物的涨幅表现,和上下结构限制的双重标准,收益好的时候它不能锦上添花,收益差的时候,像个无底洞令投资者避之不及。
而现在,商业银行为了挽回结构性产品的面子,甚至设定保本之外,再保收益。
张星介绍,银行在设计结构性产品时更加倾向保本保收益的设计,如在4月份发行49款产品中,15款产品设定了最低收益率,也就是说产品到期不仅可以保证本金安全,而且能够实现最低收益率。
如东亚银行“溢利宝系列20—精选H股组合”,即使触发结构“零收益”,投资者仍可获得相当于1年期定存利息的收益,约2.25%。
而对结构性产品,仍有专家给出建议,保本保收益产品可以考虑购买,但是期望不要太高。另外,“预期收益率”、“平均表现”、“历史数据推得”等字眼,还是投资者在购买这类产品时需要当心的。
外汇产品澳元收益领先
据普益财富不完全统计,从5月1日至5月7日,8家银行发了14款外币理财产品。
其中,美元产品8款,3个月预期年收益率为1%;澳元产品3款,3个月预期年收益率2.6%。港币产品2款,3个月预期年收益率为0.8%。欧元产品1款,3个月预期年收益率为1.10%。
澳元产品收益率领先其他外币。
招行外汇分析师刘东亮认为:“全球经济有潜在复苏可能性增加,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刺激了澳元近期大幅走高,并且成功突破了去年10月底以来大型上升通道的压力,打开了进一步上行的空间。”
而根据统计显示,自3月初以来,澳元兑美元涨幅已接近20%,澳元兑人民币涨幅也已达19%。
看上去,买澳元产品似乎是最佳选择,但王增武也提醒,澳元产品收益虽然好,但是也要小心所谓的澳元结构性产品。有的结构性产品虽然用澳元投资,但却挂钩港股;设定的收益率虽高,但达到的可能性较小。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