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7 09:48:00 作者:刘兰香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刘兰香
银行理财市场再度火热,4月理财产品发行量创下历史新高,短期产品占比超过75%。业内人士指出,在理财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争相发行理财产品是出于吸引客户、增加存款以及赚取手续费等因素的考虑,短期产品则可兼顾多重目标的实现。
银率网近日发布的4月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月报显示,各商业银行共发行831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幅10.8%,同比增幅107%,创出历史新高,仅4月单月的发行量就接近今年一季度总发行量的一半。
同时,央行数据显示,尽管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18万亿元,但住户存款减少419亿元,居民存款与理财产品发行似乎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对此,招商银行总行零售银行部副总经理张东5月26日对记者表示,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对存款肯定有影响,要综合考虑理财产品在内的多方面因素。
银行“一箭三雕”
在通胀预期愈演愈烈且股市楼市低迷不振的情况下,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越发强烈。据银行人士透露,近期发售的理财产品尤其是短期产品受到热捧,甚至供不应求。
不过,除了从股市和楼市分流出来的资金外,很多客户是以银行存款购买理财产品。理论上理财产品对储蓄存款会有分流作用,而当前多数银行贷存比压力较大,一季度12家股份制银行平均存贷比达77.3%,理财产品的火热销售是否会对银行存款构成进一步的压力?
“基本上不会,因为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很多是银行的存款客户,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既可以留住原有客户,又可以发展新增客户,产品到期后这些客户的资金又会转为存款。”5月26日,一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部人士表示。
张东也表示,尽管发行理财产品不能直接吸收存款,甚至对存款有一定的分流,但客户对理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吸引客户的一种方式,最终可以达到满足客户理财需求和兼顾银行资产负债安排的目的。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还指出,在监管层严格控制信贷规模的情况下,银行也在试图从中间业务突破,多发理财产品也就能赚取更多的手续费。
短期理财产品受宠
今年以来,短期化理财产品主导市场的趋势越加明显。数据显示,4月份商业银行共发行6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625款,环比增幅10.23%;期限在6个月至1年的产品共发行了175款,环比增幅16.7%;1年期以上的长期产品则仅发行27款,环比降幅15.6%。
黄琦指出,加息预期导致短期产品更受客户欢迎,而从银行的角度来说,通常情况下理财产品到期后,资金都会自动转入客户的活期存款账户,短期产品对银行增加存款更有利。
短期理财产品的热销情况从一些银行近期调高产品预期收益率可见一斑。工行上周宣布提高多款超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这是该行今年第二次上调“灵通快线”超短期产品的收益水平,其中无固定期限超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从1.40%提到1.45%;七天滚动型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从1.60%提到1.65%。
“短期理财产品一般是投向货币和债券市场,比如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这些市场近期表现较好,这些产品的收益率也随之水涨船高。”黄琦表示。
不过,银行理财产品和债券市场存在相互刺激的作用。瑞银证券的分析师指出,尽管回购利率逐步攀升,但债券市场流动性依然充裕,债券收益率走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等的快速发展所致。银行售出理财产品募得资金用于债券投资、新股认购、购买贷款资产等,而由于股市下滑,及银监会对理财产品投资于银行贷款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近期更多资金可能涌向债券市场。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