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理财产品

《砥柱铭》的另外五大疑问

2010-08-09 09:48:00    作者:梁 言   来源:收藏拍卖导报  

笔者愚钝,看了《砥柱铭》的全报道,也有些疑问挥之不去,在此求教各位方家。近年来,一旦有拍品高价成交,质疑报道往往紧随其后,米芾《研山铭》如此,元青花鬼谷子大罐也是如此。与大陆鉴赏大家们不同,傅申先生高调肯定《砥柱铭》乃黄庭坚亲笔。

  作者:梁 言  

  黄庭坚《砥柱铭》无疑是最近的大明星,先有拍卖公司的高调推广,继而是4亿多元的价格成交,忽而冒出河南收藏者及一些“专家”或对作品真伪提出疑问,或直接指其为赝品,又有传言说国家要行使优先购买权,大大小小的媒体很是跟着热闹了一把。

  笔者愚钝,看了《砥柱铭》的全报道,也有些疑问挥之不去,在此求教各位方家。

  第一, 国内的权威机构怎么不表态?看遍所有报道,说话的什么人都有,具名的不具名的,懂行的业余的,尽在其中。我们的文物鉴定委员会呢?无影无踪。这是为什么?哦,明白了,因为这是商业运作,与司法鉴定、馆藏鉴定无关。堂堂文物鉴定委员会,犯不上为一个商业运作打棍子或抬轿子。可是,黄庭坚!《砥柱铭》!难道不是关系到中华文明的无上至宝吗?面对一片争议,权威鉴定机构难道听之任之,没有澄清之责?

  第二,大陆的鉴赏大家怎么不表态?人们对经常出现电视上、鉴定场上的鉴赏专家议论颇多,在圈内人看,他们够不上鉴赏大家。但是圈内人佩服的毕竟还有那么几位,他们也是金口难开。莫非对自己的造诣缺乏自信?莫非不愿卷进是非圈子?莫非鉴定界真的已经如明眼人所说:目前大陆不说话的鉴赏家才是最好的鉴赏家?

  第三,质疑报道为什么大多在高价成交之后?近年来,一旦有拍品高价成交,质疑报道往往紧随其后,米芾《研山铭》如此,元青花鬼谷子大罐也是如此。这些拍品的推广、报道有的长达半年时间,为什么质疑报道都在成交之后?《砥柱铭》附有宋元明清数十家题跋,质疑者真的是在拍卖成交后的几天时间里,忽然发现自己比这些史上留名的鉴赏大家都更懂,还是另有什么想法?

  第四,傅申先生为何反复表态?与大陆鉴赏大家们不同,傅申先生高调肯定《砥柱铭》乃黄庭坚亲笔。他先写文章于拍卖之前,又作解释于质疑声起之后,对自己的观点转变也毫不隐晦。傅先生,虽说您在台湾有治学严谨之名,但您可知大陆鉴定界的风气?人们都在猜您拿了多大的红包呢,趟这趟浑水之前,您可有过心理准备?

  第五,据说对《砥柱铭》的争议乾隆年间就有了,笔者不知是否如此,更不知当时是怎么个争议法,但是面对先贤黄山谷,面对一件传承有绪的书法佳作,相信绝不会是如此这般鸡一嘴鸭一嘴,各怀心思,大报小报随之大肆报道。这边该说话的三缄其口,那边犄角旮旯里又冒出几句冷言冷语。是《砥柱铭》有问题,还是我们这个时代有问题?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