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理财产品

去年银行理财品111款不及存款利率

2011-01-17 14:12:00    作者:李真   来源:投资者报  

2010年到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严重两极分化,非保本浮动收益银行理财产品表现最为突出,收益最高与最低居然有65%的差距,民生银行的一款产品成为8333款到期产品的领头羊。

  2010年到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严重两极分化,非保本浮动收益银行理财产品表现最为突出,收益最高与最低居然有65%的差距,民生银行的一款产品成为8333款到期产品的领头羊。

  虽然2.73%的平均收益率不及现在的一年期的存款利率高,但有99%的产品都跑赢了同期可比利率。

  尽管现在大多数产品逐渐都加入了保本条款,大大降低了风险,但在到期产品中仍然存在负收益现象,光大﹑平安和招行各有一款产品位列最后。

  民生领头羊超越第二名28%

  非保本浮动收益银行理财产品走两端路线,要么因负利率亏损而招骂,要么就因极高的收益而受宠。

  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0年共有8333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在收益前20名的46款中,仅有2款保证收益型分列第5和第6,其余是44款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的天下。其中民生发行的“非凡资产管理黄金投资1号理财产品”,以46%的收益遥遥领先,去年到期产品平均收益率仅2.73%,成为该年所有到期产品的收益老大,第二名北京银行发行的“FX08075号理财产品”到期收益为18%,二者还相差28%。

  以负收益垫底的有9款产品,无一例外是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其中“‘金葵花’增强基金优选系列之‘金选双赢’”理财计划以19%的负收益为年度到期产品中收益最低。同是兄弟却一个吃金,一个吃草。

  之所以如此并不难理解,这类产品的投资挂钩标的风险度较高,产品成立时间、设定的触发条件﹑外界环境变化等都会对其造成极大影响。达到预设条件诚然能实现高收益,但若遇到一些不可控因素或调整不及时,就会一头掉进坑里。

  收益领先的多是外资行产品——7家银行产品收益位列前20,虽然中资行占了5家,但数量上仅有11款,其中民生银行产品占据6席,其余35款都花落外资。外资行中恒生银行是王中王,35款中占了34款,东亚银行1款。

  恒生在外资行一枝独秀,中资行民生成了领头羊。

  111款不及同期存款利率

  投资的目的是增值,而保值增值已经是底线,如果连同期利率都不能赶超,这个投资无疑是失败的。

  《投资者报》记者经过对比发现,去年到期产品中,有111款产品没能跑过同期利率,更别说不断高企的CPI。其中不乏达到预期收益的产品,如阳光理财套餐计划2009年第二期产品达到了2.25%的预期收益,但最终仍比同期可比利率低0.27个百分点; “建行财富”外币类理财产品2010年第2期达到了1.4%的预期收益,同样也比同期可比利率低0.31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投资者不能仅仅满足于产品达到了预期收益,跑不赢同期利率﹑跑不赢CPI都是枉然。照此亦可推出,产品到期收益率高不一定就好,依然要和同期利率相比,北京银行的“FX08075号理财产品”即可证明这一点。

  该产品到期收益率17.65%,是2010年度所有到期产品的收益亚军,但是若比较跑赢同期利率情况,该产品则要滑落到季军,而原来的季军恒生银行发行的“股票挂钩部分保本投资产品—连连盈(OTZR75)”则跃升至亚军。

  原因何在?前者的“FX08075号理财产品”是2008年10月10日发行成立的一款产品,产品存续期限为2年,时间跨度比较大,故期间暗含的利率风险等比较大。后者的“股票挂钩部分保本投资产品—连连盈(OTZR75)”是2010年6月份发行成立的3个月期产品,较短的存续期间利率风险相对较低。两款在发行成立之时都会考虑利率风险,并尽可能提高收益率平滑控制风险,但长期的对利率风险可控性明显会逊于短期。

  97款未达最高预期收益

  在发行之初就为投资者设定预期收益是银行理财产品区别于基金的一个特点,然而这是一把双刃剑,尤其体现在结构类产品中。

  通常结构类在成立之初都会提供一个最高预期收益率作为参考,有的还同时提供最低预期收益率,所谓的预期,即暗指可能。但是大多数国内投资者尚不具备成熟的投资思想,对投资出现亏损表现都比较脆弱,加之对银行的习惯性信赖,他们更愿意把“预期”理解为“一定”。

  《投资者报》统计,去年到期的97款产品未达最高预期收益,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因为预期≠一定。

  未达最高预期收益终归还有部分产品能产生收益;那18款零收益却让投资者竹篮打水,而那9款负收益的就让人抓狂了。

  这9款负收益产品分别归属于中信﹑渣打﹑苏格兰皇家银行﹑深发展﹑光大﹑平安和招行。对于这些产品负收益的指责,苏皇之外的其余5家中资行觉得很委屈。

  9款中除了苏皇产品的2款产品为挂钩期货的6个月期产品外,其余7款中资行负收益产品特点比较类似,都是在2007年底或2008年初资本市场相对高位时点成立,投资对象主要是股票或基金,存续期限为2~3年。

  漫漫熊市后,7款就陷入负收益,期间也想办法尽量减少损失,但无奈最终仍无法逃脱负利率的命运。

  尤其是招行的“金葵花”增强基金优选系列之“金选双赢”理财计划,从年初到年尾不断受到指责,该款产品因为到期收益率为19%的负收益,在2010年度垫底。

  此外,平安银行的“安盈0808基金优选人民币理财计划” ﹑光大的“阳光理财资产管理计划同赢八号产品”也备受诟病。

  股市表现不佳是亏损的原因之一,但从设计角度,这些产品也的确存在瑕疵:没有设计相应的止损条款,在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后,没有及时止损造成更深幅度的亏损;策略调整滞后是另一个缺陷,投资类产品一般是一部分投资于股票或基金,一部分投资于债券等低风险产品,两者之间的比例分配没有限制,当股市风险偏转时,若投资的比例不做相应调整,就很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李平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