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理财产品

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解析

2011-02-14 16:56:00    作者:普益财富   来源:大众网  

多年以来,因为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多年以来,因为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自2004年第一款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以来,风险结构、期限结构也发生着变化。据普益财富金融数据平台显示,2010年21家银行共发行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647款(华一银行理财产品因不对境内投资者发行,故未统计在内,下同),到期且公布到期收益率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共496款,其中,零负收益产品仅27款。2010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呈现出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否会在2011年得到延续?我们在此为投资者做个初步的梳理。
    2010年发行情况分析
    2010年全年,境内共有21家银行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647款,较2009年增加50款,增幅为8.01%,扭转了2009年结构性产品发行量下跌的趋势。其中,外资银行9家,发行504款,国有银行3家,发行54款,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发行89款。从发行数量上看,外资银行依然有其优势。但中资银行加大了发行力度,并形成了一些产品系列,如中国银行的“博弈”系列、聚汇宝系列、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A+计划”等。
    短期化趋势显现
    2010年发行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期限为319天,较2009年缩短69天,幅度为17.78%。和其他类型银行理财产品一样,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开始缩短。这点在中资银行表现尤为突出。2010年中资银行发行的投资期限在1个月以内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为55款,占中资银行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38.64%,投资期限在半年内的为100款,占比69.93%。外资银行发行产品期限则相对较长,投资期限在半年内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为247款,占外资银行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的49.01%,投资期限在六个月以上一年以内的为147款,占比28.17%。
    在短期化趋势显现的同时,我们注意到,投资期限在一周内的超短期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大幅增加。在2010年以前,市场上只有1款投资期限为7天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即农业银行2009年第4期“金钥匙汇利丰”人民币理财A款,2009年11月底发行)。而在2010年,投资期限在一周内的超短期产品增加到42款,中信银行推出的“中信理财假日盈”系列产品比较突出。另外,有部分中长期产品置入了提前终止条款,从某种意义上也使得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化,这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是渣打银行推出的挂钩于美国石油指数基金系列理财产品。
    我们认为,短期化是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必然,有着其内在原因。首先,从以往业绩看,长期产品收益不佳造成了其在2010年发行比例下降。其次,从需求方面分析,通货膨胀上行使得投资者更青睐于流动性较好的短期产品,银行必须考虑投资者这类需求。再次,就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收益结构而言,产品期限越长,挂钩标的波动越大,越可能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造成不利影响,而短期产品由于挂钩标的波动相对较小,产品获得较高收益的可能性更大。 
    收益类型更加保守,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量和占比均双降
    2010年发行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中,保证收益型结产品281款,较2009年增加150款,占比43.43%,较2009年上涨21.38个百分点;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231款,较2009年减少90款,占比35.70%,较2009年下降16.82个百分点,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135款,较2009年减少16款,占比20.87%,较2009年下降4.56个百分点。
    从发行银行来看,中资银行的收益类型设计更为保守,保证收益型和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共计139款,占中资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量的97.20%,而外资银行以上数据分别为373款和74.01%,但这两个数据仍然高于去年。
    保证收益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增多,反映出银行已经开始注意到结构性产品亏损已经影响到投资者的选择。大多数中国投资者风险厌恶度较高,采用保守的收益类型,可规避掉本金大额亏损的风险,符合国内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2010年到期情况分析
    2010年全年,共有823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从发行年份来看,2010年发行的到期最多,为311款,其次为2009年和2008年,分别达到256款和175款。到期产品中,有496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
    短期产品收益水平高于长期产品
    496款公布了收益率的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6%,平均EI值为1.52。从期限结构上看,产品设计期限在6个月之内的平均EI值为2.00,6个月到1年的平均EI值为5.63,1年以上的平均EI值为-7.43。可见,一年以上的长期产品的收益不及短期产品。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6个月到1年期产品收益水平大大高于半年内产品高,这主要是因为前文提到的置入了提前终止条款并在短期内提前终止的中长期产品收益较高。这类产品共有17款,分别由渣打银行(10款)、恒生银行(7款)发行。其中,渣打银行的产品收益能力较高,其在半年之内提前到期产品的平均EI值达到了20.70。而这17款产品的平均EI值为14.93,将6个月到1年期产品EI平均值拉高了1.82。
    挂钩基金收益最高,挂钩股票收益差别巨大
    从挂钩标的分析,挂钩基金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共计37款,平均EI值为9.32,收益水平最高。这类理财产品整体波动也不大,变异系数为1.25。到期挂钩基金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中,年化收益率最高的是渣打银行发行的QDSN09015I号(美国石油指数基金)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为35.36%,最低的是花旗银行发行的1年期人民币结构性投资帐户挂钩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基金和换息结构2年期结构性投资产品,年化收益率均为0。此外,这类产品中,EI值小于1的有14款,全部为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产品。
    挂钩基金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于其他产品,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基金作为一种集合理财工具,其波动比单款股票、结构性票据或者单独的商品期货要小,银行在设计产品时更容易合理估计其波动区间,其二,在到期产品中,挂钩的基金多数为贵金属、石油等基金,在全球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债务危机加重的背景下,贵金属、石油等资产价格单边上涨,使得该类基金上涨,使银行更容易设计出有合理的收益结构,从而使该类产品获得较高收益。
    相比挂钩基金的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挂钩股票的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较低,而且波动性较大。到期的37款产品平均EI值为-3.39,变异系数为21.04,最大EI值为21.052,最小EI值为-568.33。我们认为,股市波动剧烈、产品期限设计过长是这类产品低收益、高风险的重要原因。
    要特别指出的是,2010年挂钩利率类产品到期最多,为201款。这类产品EI平均值为1.74,变异系数为0.3169,收益适中,比较稳定。我们认为,总体说来,该类产品风险较小,比较适合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2011年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2011年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会呈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发行总量将继续上升。在2008年、2009年,结构性产品的发现数量下滑,这个趋势在2010年得到了逆转。我们认为,2010年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回升的原因是收益较高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受到了监管,使得整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下降,为了提高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各家银行加大了包括结构性理财产品    在内的权益类投资方向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由于产品收益结构较以前的产品合理,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认可度也有上升。2011年,在信贷收紧、信托公司“通道类”业务受到监管的背景下,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总量上升仍将延续。
    其次,产品短期化的趋势将延续。从客户需求来看,CPI高企的情况下,短期化资产配置将成为主流,从到期情况看,短期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于长期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品短期化将成为必然,投资期限缩短、置入其他终止条款、采用开放式结构都是短期化的方式。
再次,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风险会继续降低。中国的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为风险厌恶型,之前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的“高风险高收益 ”已饱受非议。近期,很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采用了保本或部分保本的结构设计,获得投资者的认可,我们认为,在2011年,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量将继续下降。并且,随着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缩短,挂钩标的的波动幅度相对减小,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也会相应下降。
    理财小贴士:
    EI值:由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提出的衡量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指标,计算公式为EI=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同币种相似期限定期存款利率。该指标能剔除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期限结构和币种因素,以比较不同期限不同币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
    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为标准差和期望值的比值。变异系数可剔除样本期望值对标准差在数值上的影响,变异系数越大,变量波动幅度则越大。

 

 

 

 

李平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