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捋顺风险定价 信托等机构转型“被提速”
若跳出单纯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讨论框架,将利率市场化至于“财富管理行业”的大背景中,不难发现,利率市场化对整个金融业的深远影响相当于是给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注入了一支普遍适用的催化剂。
若跳出单纯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讨论框架,将利率市场化至于“财富管理行业”的大背景中,不难发现,利率市场化对整个金融业的深远影响相当于是给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注入了一支普遍适用的催化剂。融资类业务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明确风险收益层级,金融机构将加速发展投资类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财富管理”的理念将深入人心。
风险定价回归理性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行至当前,已经走到了关键的一步。虽然在贷款总量总体偏紧的现实下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短期内对贷款定价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正是由于政策出台择机上的“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从而减小了政策对于金融市场的短期震动,反而给长远的利率市场化打下了基础。
兴业银行研究部认为,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的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有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由于当前总体的信贷供给小于需求,利率存在上浮压力,此时打开贷款利率下限影响有限。同样,政策对于券商、基金、信托、保险的短期影响并不明显,但长期来看却影响深远。
一信托公司华东区负责人认为,由于信贷利率长期受到管制,造成了风险定价与市场真实状况的偏离,“而信贷规模的有限供给也使得入不了银行法眼的企业不得不转向小贷、信托、民间融资等渠道寻找资金,仅仅在信托这个渠道,企业的融资成本高达15%甚至20%,试问有几个行业可以承受这样的高成本融资,即便能承受,又能承受多久?”
在信托从业人士的眼中,融资成本高企并非金融业所愿,但这却是行业的普遍现象,非某家机构一人之力所能改变。“金融业是服务行业,实体企业发展的好,金融业才能长久的发展好,利率市场化的长远意义在于让整个金融业的风险定价回归理性,通过资金成本的市场化促进实体企业优胜劣汰。”一国有银行研究部人士这样说。
倒逼资管机构转型
据上证报记者了解,就在今年6月央行以拒绝向银行钱荒施以援手,表明“去杠杆化”决心之时,利率市场化就被认作是大势所趋。“贷款利率无下限”不仅标志着银行暴利时代的终结,对以信托为代表的资产管理行业而言,加速转型已刻不容缓。
一央企背景信托公司副总这样谈到,信托业的制度红利已经越来越少,券商、基金参与竞争冲击通道类业务,长远来看,融资类业务的利润也会随着利率市场化而摊薄,唯有大力发展投资类业务,向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转型,才是信托机构最可靠的出路,也是信托回归本源的开始。
无论是信托、券商还是基金,似乎都沿袭这样的发展路径:首先从通道业务起家,量力发展主动管理业务,定位转型资产管理,继而全面布局财富管理。利率市场化就好比在中途某个环节给金融机构打了剂强心针,催化其加速向下一个阶段目标行进。
招商证券22日发布研报称,贷款利率水平放开后,对券商长期利好、对保险基本没有影响、对信托利空。贷款利率放开有利于激发中小企业的活力,促进投行、经纪、资管等多项业务的发展。
“中国财富管理的市场有80万亿,千万级以上的高端客户群体有20万亿的资金规模,现在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的规模也仅有20多万亿,这个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上述信托公司副总说。
资产管理与传统融资类业务的做法恰恰是反向的,其服务目标是满足客户资金保值增值的需求,这将考验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也必须依托机构的资产配置能力。对此,宏源证券宏观研究组表示,利率市场化之后,未来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将会是风险控制、流动性管理和提高资金效率的增值服务。由于资金使用的风险等级高于其来源的风险,各金融机构将根据自身资金成本和服务优势自主选择融资对象和自主定价。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责任编辑:何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