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期货

燃料油回暖尚待时日

2008-12-26 09:37:00    作者:王晓伟   来源:金瑞期货  

    燃料油期货自2004年8月25日登陆上海期货交易所以来,还没有像2008年那样“大喜大悲”过。自2008年7月11日纽约原油期货在147.27美元/桶处被腰斩后,等待燃料油的也将是相同命运。送别2008,迎来2009,预计燃料油不会再现传奇色彩的巨大波动。

  燃料油: 原油影子也

  作为原油下游产品,燃料油的价格走势与原油具有很强相关性,二者相关性高达92%以上,这也充分说明燃料油是原油影子,前者价格走势无法脱离原油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原油价格一直在主导着燃料油,后者基本按原油的轨迹在运行。在燃料油影响因素中,原油因素差不多要占到90%的比重。因此,研究燃料油行情客观上要将原油因素摆在相当突出的位置,要将原油走势作为燃料油走势的标杆。脱离原油而谈燃料油走势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原油或跌破30美元

  2009年国际原油在经济前景黯淡、需求萎缩情况下,将难以走出较大行情。2009年一季度将是国际油价最“黑暗”时期,不排除跌至30美元/桶或更低可能,按照IEA预测,2009年国际原油价格将先抑后扬,基本上在30至60美元之间波动。

  首先,世界经济前景黯淡,油价大势已去。经济严重衰退会直接导致消费需求下降。原油本质上是一种商品,经济衰退对原油市场的影响主要在于对消费的抑制,而消费抑制的直接结果是需求下降,进而导致价格低迷。

  其次,供需博弈,油价套上紧箍咒。由于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扩散,国际主要能源机构EIA(美国能源资料协会)和IEA(国际能源机构)多次下调原油需求。

  据EIA分析,原油供给在2008年一季度至2009年三季度基本上维持下降趋势,在油价不断创出新低后,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维护收入多次采取减产措施,从而使供给量不断下降。但需求也在不断减少,预计两者在未来三个季度还难以实现供需之间的平衡,供过于求的局面将持续到经济趋于好转为止,乐观估计原油供需在2009年四季度将有改观。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国内燃料油生产一般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2008年前11个月,国内燃料油产量为1953.63万吨,预计全年产量2100多吨,与2007年相比,将减产100万吨以上。目前国内生产供应的商品燃料油品种主要是船用燃料油和重油,船用燃料油比重较少,约占12%,重油约占82%。供应渠道方面,由于炼厂原油加工量一直受到严格控制,促进了重油深加工技术的发展。扩大重油深加工能力,建设重油催化装置和建设重油炼化装置已成为各大炼厂挖掘潜能、增加效能的重要途径,而近年来炼厂加工的轻质油品较多,也促使了国内炼厂产品轻质化。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国内燃料油产量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提高,许多年份还呈下降趋势。

  在此情况下,国内燃料油消费就必须依赖进口来弥补,燃料油已成为除原油以外我国进口量最大的石油产品,在国内燃料油消费中,进口量一般占50%以上,近年来燃料油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目前已达到58%左右。这种对外的高度依赖性,使得燃料油价格受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

  燃油税或压制现货需求

  临近年末,燃油税改革成为市场关注话题。从改革背景看,政策的出台是国家为了建立规范的费税体制和完善价格机制,促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结构调整。其目的在于节能减排,形成成品油多消费多交税的机制,同时对于多消费油品的消费者也带有惩罚意味。从长期来讲会抑制市场对原油及成品油需求。而燃料油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能源品种,也会受到燃油税改革影响。

  在进口燃料油方面,有贸易商表示,征收燃料油消费税,将使进口成本大幅提高,工业用户和船用市场可能很难承受较大冲击,在本身市场需求就很弱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对中国燃料油进口有较大冲击。

  工业用户方面,成本可能大幅增加,工业用户(如电厂和玻璃厂等)将会更多选用煤焦油天然气、水煤浆等燃料,由此燃料油市场萎缩情况或将更加严重。

  短期看来,燃油税将会成为商家炒作主题,对燃料油市场产生一定提振作用,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燃料油市场需求没有多大改善,而目前成品油市场也相对疲软,燃料油市场反弹将会受到制约,从长远看来,燃油税会打压燃料油市场需求,可能造成燃料油市场进一步萎缩。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