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期货

金融恐慌缓解利多商品反弹

2009-01-19 08:47:00    作者:景川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进入2009年以来,全球商品市场充满着对中国牛年这个吉祥年份的期待,而各国政府坚持不懈的携手救市行为与经济的不断滑落使得新的经济环境变得更为复杂,商品市场的压力仍然沉重。不过,由于各国政府的大规模救市行动使得起源于本次危机的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转好的迹象,对实体经济也将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商品市场出现反弹。

  作为经济运行中的血液,资金在新世纪以来的经济增长以及本次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危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流动性的过剩使得全球经济出现了前几年的过热而招致各国央行的紧缩银根,在偏紧的金融政策下导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弱从而引发了次债危机,最后波及到了全球金融市场以及全球经济,流动性不足是全球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近期出现的流动性转好的迹象显然令市场感到一丝兴奋。而各国政府在新年之后的持续振兴经济的举措也不断刺激着市场的神经。

  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以及新兴国家的代表,中国在政府大规模振兴经济计划的推动下,货币供应量扭转了连续下滑的势头,出现了可喜的增长局面。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2008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8%,较上个出现月回升。从公布的12月货币供应数据来看,M0、M1、M2增长率改变了自2007年第三季度起一年多时间以来的下滑势头,第一次出现了增长,如果该趋势能够得以延续,将难以避免的对商品价格尤其是国内商品价格将产生货币层面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下,中国的外汇储备没有出现大幅减少而持续增加,表明在金融以及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资金的大量逃离现象并没有出现,其运行仍然稳定。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中国2008年12月末外汇储备余额1.95万亿美元,高于第三季末的1.9056万亿美元。12月份外汇储备增加613亿美元,全年增加4,178亿美元,同比少增441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在经历连续多年高增长之后,于去年第四季度出现增速放缓迹象。这是中国外汇储备五年来首度出现月度负增长。但是由于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等因素的考虑,未来中国外汇储备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总体而言,中国外汇储备将进入平稳增长时期。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部分资金回流等因素是导致外汇储备增幅放缓的主要原因,但大量撤离的情况并未发生。

  在中国获得流动性的良性增长情况下,作为全球经济最大的引擎,美国经济经历了次级债危机引发金融危机,最后传导到了经济的衰退,是受到打击最为明显的国家,而美国政府的大规模救市方略同样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更为深度的衰退。同时,在金融领域也渐渐显现成效。我们从上周公布的数据看,1月5日当周M2货币供应增加640亿美元。M2货币的增加表明在美国投资信心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复,而作为全球虚拟经济的代表,金融市场的信心恢复对整体经济将带来希望。

  与此同时,即将入主白宫的新总统奥巴马仍然坚持进行新一轮振兴经济的计划,也将进一步促进市场信心。美国众议院已经公布了8,25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经济刺激方案中包括8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60亿美元的宽频网络接入,200亿美元的医疗和IT项目投资,320亿美元的能源和电网投资,430亿美元的就业津贴和就业再培训,2750亿美元的减税措施。显然,美国新总统希望借助新的振兴经济计划改变目前经济运行中的不利因素,在新的一年中出现新的气象。而中国和美国在货币供应量上出现的增长显然已经成为进入2009年的一个亮点,也对商品市场构成影响,使得起始于去年年底的商品价格的反弹再度获得支撑。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