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期货

大宗商品开启新泡沫之路

2009-02-13 09:20:00    作者:倪金节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持续半年之久的跌跌不休、多数大宗商品价格跌幅超过70%之际,目前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纷纷呈现出“L”形走势,从技术形态看似乎到了跌无可跌的地步。CRB(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数近期在220点附近横盘反复震荡,自从去年12月5日以来,已连续横盘40多个交易日。

  现在更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L”何时能转向“U”?一旦大宗商品市场回暖,那么世界经济形势将发生转折性变化,财政货币政策亦必将悄然生变。因此,提前研判商品市场的下一站拐点,就成为未来掌控经济态势的重中之重。

  商品市场在寒冬中煎熬了将近6个月之后,哪些因素将成为其逆转的动力呢?笔者认为,从当前已经出现的种种迹象看,商品市场极有可能将在今明两年的夏天开始发生逆转,并进而开启新一轮泡沫堆积之路,而且下一个泡沫或将比前一轮泡沫更大。

  首先,反转所必备的资金面条件已经完全具备,美联储基准利率接近于零,如此宽松的货币环境,远胜于2001年上一轮泡沫堆积之初的水平。现在唯一欠缺的“东风”是美国信贷市场依旧冰冻,目前正处于融冰进行时。

  根据美联储近日发布的季度放贷情况调查报告,65%的国内银行仍对大中型企业施行非常严格的商业及金融放贷标准;大部分国内银行对信用卡消费和其他个人消费也仍执行紧缩的信贷政策;没有一家银行放宽住房抵押贷款标准。

  这足以说明,信贷市场虽然在政府多次大幅度注资之后,流动性虽然并不紧缺,但问题的核心是这些貌似过剩的流动性依旧难以“动起来”。

  1月美国公司债市场创出的新高,一定程度上显示,美国信贷市场并非坚不可摧,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信贷市场解冻也只是时间问题。一旦信贷市场解冻,这些流动性必将如猛虎出笼,商品市场也会成为这些资金追逐的对象。

  其次,美国经济萎缩程度没有市场普遍预期的那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美国经济逐步走出衰退、远离大萧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美国商务部此前的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3.8%的经济增速,远好于-5.5%的市场预期数字。

  实际上,自各国政府和央行纷纷出手救市,降低利率、注资、减税、扩大财政支出以来,大剂量的“退烧药”已经服下,虽然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世界主要经济体病情开始稳定。现在看来,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的时间点——4月末,将成为判断美国和世界经济是否会出现大萧条的关键点。

  而一旦数据好于预期,那么大宗商品市场必将因此走出一波像样的行情。

  再者,“金融海啸”第二波的破坏力和持续时间,也对商品市场的走势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岁末年初之际,不少境外媒体纷纷以大标题,预警在2009年春夏之交,比去年9月更猛烈的“金融海啸”第二波将登陆,一旦此预测成为现实,那么商品市场也难逃第二波寒冬的厄运。

  但是,坊间盛传的“金融海啸”第二波的关键是垃圾债违约率的急剧上升,而出现该问题的前提是美国经济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大幅度恶化。但是,上面的分析已经表明,美国经济在经历了持续数月负增长之后,随着奥巴马新政的逐步实施,美国经济有可能已经见底,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未必是盲目的乐观。

  还有,美元长期贬值趋势已经无法逆转,纵使未来联储基准利率因为通胀原因而持续拉升,在巨额双赤字的背景下,以及惨淡的美元收益率面前,美元指数低点值得期待。

  次贷危机升级之后,由于去杠杆化的逻辑,推动美元从全世界回流美国,推动美元指数从70点附近直上88点。但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美元的上行步伐已就此止步,接下来等待美元的将是长时间的跌跌不休。“美元跌,商品涨”的黄金组合,在不久之后将重出江湖。

  实际上,LME(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在跌破3000美元、原油价格跌破35美元之后,大宗商品的大底已经夯实。从近日接触的部分对冲基金经理的豪言壮语中,笔者能充分地体会到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泡沫堆积游戏信心十足。

  目前,中国信贷市场已经提前复苏数月,而一旦等到国际信贷市场解冻,中国的通胀输入压力将十分巨大。因此,在未来的某个时点,转移政策中心也就成为决策层不得不提前布局的大智慧。

  (作者系北京财经评论人士)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