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期货

商品市场稳步上涨

2009-03-20 08:36:00    作者:新湖期货 戴耀庭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18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大幅下跌,美元正式拉开贬值序幕,商品市场中期反弹也随之起步。

  美联储18日在货币政策声明中表示将向美国经济注资大约1万亿美元,其中包括在未来6个月购进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来缓解信贷市场压力。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跌53个基点,美元兑其他主要货币随之大幅回落。

  美元进入新一轮贬值周期

  周三,美联储维持0至0.25%的现行基准利率不变,同时在未来6个月购买3000亿美元长期国债,并将抵押贷款支撑证券的收购规模增加7500亿美元,来促使房地产市场复苏并阻止美国经济衰退。这些政策使美国基准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跌53个基点,创1962年下跌54个基点以来的最高跌幅。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大幅下跌,其中美元指数下跌2.95%。美元兑欧元盘中深跌3.6%,创下2000年9月以来最大跌幅。

  作为国际大宗商品标价货币的美元,其汇率变动自然直接影响了大宗商品市场。最简单的逻辑是:美元升值,压低商品价格;美元贬值,抬高商品价格。美联储购买本国国债等同于变相发行美元,稀释了美元价值,导致美元大幅下跌。由于政策的持续效应,美元可能正式进入下跌周期。

  此外,股市和商品反弹将削弱美元的避险需求,前期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购入美元避险的资金会纷纷抛售美元而抄底股市和商品,从而使美元和商品的跷跷板效应重新显现。

  从技术面来看,美元指数(周线)构筑了一个“M”的顶部形态,一条大阴线吞并了三条均线,杀伤力非常强大。前周的十字星可以看作是黄昏十字星,加上上周带长上影线的倒锤线,基本上就是一个典型头部形态。

  所以,无论是从美元自身基本面还是美元指数技术面来看,美元已经完成了它在这轮经济危机中的历史使命,将进入新一轮贬值周期。

  经济数据逐步好转

  从国际情况来看,美国2月份新屋开工数较前一个月上升22.2%,2月份建筑许可上升3%。2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升0.4%,高于市场预期,2月份制成品PPI较上月上升0.1%,缓解了市场的通缩疑虑。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在2月升至35.8,比去年12月的历史最低点33.2有所回升。经济数据好转也提振了人们对经济的信心,推动了股市和大宗商品反弹,削弱了美元和黄金避险功能。

  从国内情况看,2009年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比上月上升3.7个百分点,该指数自2008年11月创38.8的低点以来,连续3个月回升。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从2月份投资、消费数据看,今后几个月工业生产还将逐步回升。

  综上所述,未来几个月经济将逐步好转,支撑着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尤其是基础金属价格。

  商品市场机会来临

  汇率市场具备的敏感性特点,使其成为美国以及全球金融体系好转的先行指标:只要金融危机延续,美元会保持高位;一旦美元贬值,或暗示金融市场开始恢复正常运作,商品市场机会即将来临。

  随着各国救助政策出台,各国央行持续降低利率水平,信贷政策的放松也为行业转暖带来资金支持。因此预计商品价格或将出现一波反弹。在这波反弹中,工业品将更为看好,特别是前期跌幅较深的铜、锌、原油,反弹力度会更大。

  历史上铜的运行区间在1350-3000美元之间,自从2005年铜价摆脱了这一运行区间后,一度涨到8900美元。在这轮商品价格塌陷中,铜价跌到历史区间上方站稳。从其走势来看,目前价格不可能再回到历史低价区间去运行。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铜消费已经不同往日,由于铜是中国最稀缺的金属,我国铜矿资源相对贫乏,需要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二是目前货币已不同往日,货币贬值导致铜价也不可能回到原来价位。三是国家往往对于稀缺金属资源在时机成熟时进行战略储备布局,这也将促使行业回暖时需求会被放大。

  锌是本轮经济危机中最早下跌的品种,美国房地产市场提前衰退,导致全球锌消费急剧下滑,过剩格局比较严重。而过高的锌价使得产能严重过剩。所以,2006年底,LME锌就开始步入慢慢熊途。锌价持续下跌,大量锌冶炼厂和锌矿减产乃至停产关闭,供需关系得以重建。据最新一些数据来看,锌的基本面已经有所好转。今年1月全球精锌供应过剩3.96万吨,同比减少10%,环比减少34%。我国前两个月累计生产锌50万吨,同比减少11.8%。目前,1250美元的锌价使25%的矿山处于亏损边缘,减产动能还未衰竭。另外,我国对金属的两轮收储对锌价也带来强劲支撑。二季度是锌的消费旺季,中国需求为锌价反弹提供了动力。

  综上所述,无论从宏观面和行业的基本面来看,商品市场正酝酿着一波中期反弹,时间跨度预计在3-5个月。在这波反弹中,工业品尤为看好,特别是金属和原油。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