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1 09:03:00 作者:游 石 来源: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吉林玉米生产调研系列之三
证券时报记者 游 石
吉林玉米减产调研活动进入第三天,小组一行来到榆树、扶余、德惠地区,这里被称为“天下第一粮仓”,对全省玉米总产量产生较大影响。
小组第一站前往吉粮榆树粮库。据该粮库有关领导介绍,吉林玉米减产虽是事实,但榆树地区的灾情并不算特别严重,估计减产幅度在3成左右,产量能达到 120-130万吨(正常年份为160万吨)。10月初将确定最终产量,如果最后定浆期,雨水和温度配合,玉米籽粒饱满,将增加容重,因此实际产量还存在一定变数。
另外,该领导还透露一个信息,由于这两周南方玉米库存告急,广东玉米到岸价一度涨到2000元/吨,刺激东北玉米走货较快,部分粮库将国储粮拍回转为贸易粮销售。贸易商今年收购意向也较为积极。
离开粮库后,小组在榆树及周边地区进行田间测量,并发现实际减产情况远未达到部分市场观点所谓“绝收”那么夸张。其中,榆树环城乡是当天所有观测点中,减产情况最为严重的。该地块玉米棒较细,“瞎尖”比较普遍,但与第一天公主岭相比,该地区种植密度大,因此总体产量预期仍较之乐观,估计减幅在30%左右,农民反映的数据也与之接近。
在扶余兴源镇观测点,玉米长势则超出预期,植株基本都在300cm以上,玉米棒长25-30cm。农民介绍,兴源镇推广优良品种“仙玉33”,抗旱能力强,减产幅度不会很大,一等地块还能保持在正常年份的产量。
调研小组进入德惠,在达家沟和布海镇也注意到玉米长势良好的情况。但有部分地块玉米还未成熟,当地农民认为,未来唯一的产量变数是早霜,但几率不大。
根据第三天调研数据汇总,榆树、扶余和德惠地区玉米生长状况好于前两天考察的情况,初步预计今年该地区玉米产量与去年持平或略减。小组下一站将进入的农安、松原地区,如果该地区玉米长势与榆树和扶余类似,那么吉林整体情况就会比较乐观,不存在市场上“大幅减产50%甚至绝收”的情况。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