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6 09:42:00 作者:白宝玉 来源:证券日报
近期,我国今年4月份始创的新金融产品“中期票据”突然火爆起来了。众多大型央企,不管是上市的,还是未上市的,都纷纷提出要发行中期票据,金额都大的吓人。据媒体报道,即使在发行元年,发行额度都将接近1800亿元,可以想像明年发行的额度会有多大!
当前中国金融体系中“最有钱”的就是银行,而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交易恐怕也是看中了银行有钱。想必积极参与中期票据业务的,银行也必然是主力军团。但是,仔细观察中期票据这一新型金融产品,却有点“似是而非”。
中期票据是银行贷款吗?
中期票据是银行贷款吗?表面上看,似乎不是。但仔细分析,却有点像。现在发行的中期票据条件很优惠,没有担保,而且利率又比同期银行贷款低(有的还更低),企业当然乐意发行中期票据来偿还银行贷款降低自身的资金运作成本。而购买方,如果是银行的话,则间接相当于向发行方发放了一笔贷款。即如果发行人出现偿还困难破产的话,要把中期票据转让出去会非常的困难,如果转让不出去银行也只能像普通债权人一样申请债权,远不如有担保的银行贷款来得安全。因而,中期票据就有点像一笔“信用贷款”了。
但是,银行自己却获利相当有限,比如近期一中字头能源企业发行200亿元3年期中期票据发行利率仅为2.8%,低得让人咋舌。难以想象,如此低的利率是否能够弥补银行所冒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偿还风险等等风险。当然,它之所以能发行出去,主要是发行人为大型央企,所谓的评级目前也都高达AAA级,借着国家的信用当然是有可能发行出去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有这样的“福荫”的。
如何防范中期票据风险
参与中期票据的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由谁来监管呢?现在中期票据的发行有银行参与当主承销商和分承销商,卖不出去的一般是包销。这些业务也似乎等同于一个企业的IPO,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包销”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因为中期票据金额一般较大,一旦利率上行,参与的银行“市值损失”是相当大的。
相应的监管当局批准银行参与中期票据业务的程度了吗?在公开资料中,我们无法得知。
那么,风险如何控制呢?仅凭银行自身来控制吗?但也未见有国内上市银行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相应的决议:授权参与,以及参与到何种程度,比如说买卖中期票据的总量控制或者比例控制;将来在定期报告中,应该如何披露让投资者充分了解他们所面临的风险。
美国的次贷危机让全世界都吃够了苦头,中国应该完全避免美国企业在次贷产品等高风险领域投资的且语焉不详的信息披露。
参与中期票据的银行如何洁身自好?在此次次贷危机中,我们看到了在华尔街上许多幕后交易,可以说是黑幕重重。银行内部对于无担保高风险的中期票据应该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和规则,不要爆出与关联企业、或者固定对手反复交易同一批中期票据的黑幕。
此外,如何监管发行中期票据的企业资金不被挪用呢?或者被转贷呢?在上个世纪90年代,许多民营企业融资非常困难,被迫向能够从银行贷出资金的国有企业贷款,由此产生一系列的债务纠纷。
当前宏观经济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非常困难,银行的信贷资金因而非常宝贵。确保中期票据融来的资金不再转贷也是摆在相关监管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期票据热能持续多久?
笔者与一位从事中期票据信用评级的分析师交流时,对方就表示明年中期票据AAA级(一般是央企)的发完了就发AA的。难道中期票据就像次级贷款一样在中国兴起吗?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世界著名评级机构——穆迪和标准普尔给出的高等级的投资评级也还是像窗户纸不堪一指。
中期票据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一项创新性债务融资工具。中期票据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有助于国内企业“过冬”,这也是当前资本市场“寒冬”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可以说,中期票据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并不反对创新,但反对无原则性的创新,反对不严控风险的创新,反对高风险金融工具的滥用。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