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5 09:10:00 作者:张朝晖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虽然连日来地方债发行利率屡创新高,但是认购倍数的下降和二级市场的绵软无力却也是不争的事实,银行业内人士表示,利率太低、规模小、流动性差以及主体信用风险都成为制约地方债二级市场交易活跃的瓶颈,银行在多样化的投资选择中根本无暇顾及地方债。
利差小银行热情低
此前市场纷纷认为,鉴于3年期较长的期限以及偏低的收益率,资金充裕且配置压力较大的银行将是地方债券的主要需求方。不过地方债在上市后即遭遇零成交的尴尬,就是被市场普遍看好的商业银行,在地方债的二级市场交易也是鲜有作为。
随着一季度央行金融数据的出台,有机构认为,相对于2008年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当前市场资金面最宽裕阶段或已过去。当前银行资金成本约在1.1%-1.2%左右,相比1.6%左右的地方债利率银行的利差空间已经很小。
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指出,相比持有地方债,银行显然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创天量的贷款投放、国债、中期票据、企业债都是银行很好的资产配置选择。
此外,在政府后续政策的支撑下,市场预期经济在下半年复苏可能性很高。而且,美、日、英均已实施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通缩将短期化,中长期通胀风险加大。“面对潜在的通胀风险,现在大家都预期降息周期基本结束,以较低利率发行的地方债,目前价格较高,而预期价格将会下降,大家都在观望。” 江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魏凤春表示。
“地方债二级市场交易受到冷遇也受到了近期国债的连累”,交通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王同树认为,近期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的收益率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导致了地方政府债收益率的上升。市场中三年和五年期的国债抛盘较多,国债下跌对中期票据、企业债以及地方债产生连带的抑制效果。
银行担忧潜在风险
虽然地方政府债的还本付息由财政部代办,其信用状况基本等同于国债,有着准国债的性质。对此,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张磊指出,中央政府虽然会代替地方政府偿付投资者的本金,但是地方政府会出现拖欠中央政府的风险。就好比一般的信用产品,偿债担保虽然能提升债券的信用等级,可是发行人的主体信用仍然存在。
而对地方债风险的担忧仍旧反映在银行一方,某银行人士指出,现在地方债的流动性风险趋于显性化,由于地方债发行规模偏小,而且地方政府债是在09年“保增长”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后续是否继续发行仍需观察。另外由于各地发债规模和价格的差异,不同地方债品种蕴涵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