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3 11:05:00 作者:胡婧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经济转好预期和宽松的资金面,正将一级市场上推起浮息债认购热潮。5月12日,2009年第二只浮息债投标结束后,市场一片唏嘘:不仅5.4倍的认购倍率创下今年以来国债和金融债认购倍数的最高记录,55个BP的中标利差更是远远低于投标者的预期。
810亿资金抢购浮息债
国开行此次公开发行的2009年第四期金融债,为10年期浮动利率债券,发行总量150亿元,以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保底利率为1.98%。
由于资金面水平十分宽裕,而加息预期开始上升,发行前,机构已经预料将遭到十分激烈的认购。银行、券商的发行定价报告显示,考虑到浮息债交易价值的缺失,该券的中标利差被认为接近或略低于二级市场水平,预测区间普遍在65BP-75BP之间。
此前而国开行4月22日发行的2009年首只浮息债,中标利差为60BP,低于市场普遍预测的80BP-85BP区间,认购倍率为4.38倍。
但12日投标结束之后,参与投标的机构仍然大呼意外。
“实际利差只有55个BP,远远低于我的预期,甚至连中标的机构也没预料到会有这么低的利差。”12日下午,上海一家参与投标的券商表示,5.4倍的认购意味着810亿以上的资金发起这场抢购,抢购十分火爆。
上述券商表示,当日向券商提出代购要求的机构报价大多在60至70个BP之间,因此失去机会,而最后买入的基本都是大型商业银行。
“基金和券商等交易型的资金对以定存为基准的浮息债需求本身不大。”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其确曾考虑为旗下一只封闭的股票型基金入手这支浮息债,但在过于火爆的抢购中只能望而却步。
而另一配置型资金的主力——保险资金——也未大力出手。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士表示,对银行机构而言,此次债券是好的投资品种,但对保险机构则绝对收益过低,加上保险资金没有配置浮息债的要求,因此也没参与投标。
避险心理引发冲动
在金融债和国债招标平淡时期,为何接连发行的浮息债成为市场宠儿?
“首先说明市场对未来的通胀预期比较高,其次是资金流动性充裕,大型的资金在一级市场选择余地不多。”第一创业刘建岩12日下午表示,招标结束后已有不少投资者向机构询问低价发行的原因。
与十年期金融债目前3.8%的收益率相比,这支浮息债的当期收益约为一年期定存利率加55个BP,即 2.8%,“这说明投资者追求稳健而不是绝对收益”。刘建岩表示。
“目前利率在低点,机构都不愿意配置定息债,特别是长期定息债,以防利率上升出现亏损。”交通银行(601328,股吧)金融市场部栾雪剑表示,这是浮息债受市场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一年定存率利率的非市场化程度很高,定存浮息债更多地表现为短久期、低波动的固定利率债券的性质。
上述资产管理公司人士表示,经济正在好转过程中,尽管还有波折,但趋势基本上不会有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下配置型资金都非常谨慎,除非有收益高又合适的债券投资品种,否则不会轻易入手,但对于银行这样的机构,能随着利率变化而调整收益的浮息债正是好的投资品种。
在二级市场上,基于定存的浮息债往往被银行配置持有到期而极少交易,浮息债出现一券难求的场面。而基于Shibor为基准的的浮息债则被认为可能被人为低估,其市场热度也正在升温。
一家货币基金的人士表示,尤其是基于3个月shibor和7天回购利率为基准的浮息债甚得货币市场基金的欢心。而一位负责银行利率产品的人士表示,尽管市场对Shibor的基准性仍存怀疑,但这类债券存量非常小,如能购得对机构而言仍是不错的选择。
豪赌利率上行
据一些券商机构统计,作为存量较小的债券品种,浮息债近年平均发行规模大致为1000亿-2000亿元,占全部债券发行量的比重为10%-20%。2007年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步入上行通道的情况下,浮息债年度新增发行量超5000亿元,高于之前5年的发行总和。
2008年,浮息债的发行量接近2500亿元,但大多在加息预期犹存的上半年,9月份之后就再无一只浮息债发行。
由于目前债券牛市接近尾声,机构预测未来发行的金融债尤其是5年期以上的金融债将以浮息债为主。“总结市场规律我们可以发现每到债市由牛转熊之际,都是浮息债发行量快速增长之时。”东海证券在11日的发行定价报告中表示。
“从认购倍数和中标利差来看,浮息债的需求非常大,而由于当期发行成本很低,发行机构也愿意发行浮息债,未来浮息债发行量肯定会上升。”多位市场人士表示,市场对浮息债的偏好表现得十分明显。从已有公告来看,农行即将发行的400亿次级债也中有50亿元十年期的浮息债。
不过前述保险资金的人士认为,由于存量较小,银行对浮息债的配置比例可能不大,发行规模将因此受到一定限制。
在此情况下,也有市场人士提出对于浮息债要保持一定警惕。上述货币市场基金经理认为,毕竟市场对宏观经济判断并不是非常确定,而目前在浮息债上的投机性则显得过于强烈。
栾雪剑表示,市场对于是否降息还有一些猜测和争论,但即便是降息,空间也已经有限,“关键是看利率在什么时候进入上行通道。如果1-2年后开始进入加息周期,那浮息债现在受到追捧还有些为时过早。”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