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 > 债券

信用债:关注负面因素放大效应

2009-07-31 09:05:00    作者:屈庆 张睿 张磊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近期交易所信用债市场的暴跌更多反映出了缺乏新增资金的环境下,市场对未来新股申购收益上升的预期及对分离债和其他公司债发行不乐观的预期。简称 获配家数 冻结资金(亿元) 网下发行规模(亿元) 网下发行股数(万股) 网下配售比例(%) 上市首日涨幅 上市首日申购收益(%)

  ⊙申万研究所 屈庆 张睿 张磊

  近期交易所信用债市场的暴跌更多反映出了缺乏新增资金的环境下,市场对未来新股申购收益上升的预期及对分离债和其他公司债发行不乐观的预期。我们认为,交易所信用债的绝对收益率已经显现出较高的吸引力,收益率的防御性也在进一步加大,对于资金充裕、主要看重绝对收益的配置型资金需求而言,可继续逐步介入部分有价值的品种。而交易型资金受市场预期及部分负面因素影响,短期依然难以判断拐点是否很快出现,毕竟股市是难以判断的因素,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观察。

  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市场对股市及新股预期比较乐观,如果周三股市大跌、7月份信贷数据回落、大盘股IPO、银行资本充足率考核要求提高等因素持续下去打破这种预期,那么信用债的交易型机会也将逐步显现。

  近期几只新股的财富示范效应正逐步吸引新股申购资金,如果线性的按照当前的新股涨幅水平推算,新股网下申购上市首日的年化收益率在10%以上,3个月后年化收益率在6%左右。对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3个月后新股收益接近信用债,而上市首日又能对基金净值形成更高的贡献,且资金利用率高,确实相对信用债更有吸引力。但需要关注两点:2007年新股申购年化收益达20%以上,而分离债收益率最高不超过8.5%,说明两者的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步;根据模拟测算,卖出信用债用现金申购新股多数情况下不如持有信用债回购申购新股收益高。

  近期公司债已发行和待发行规模约85亿元,短期市场缺乏新增资金,而供给压力较大是不争的现实。从供给需求结构来看,新发行的公司债评级多为AAA或AA+,预计基金参与力度不大,主要还是针对保险机构,而保险由于今年保费收入增长一般,权益资产投资力度大,因而对其收益率预计将有一定要求。而在供给冲击下,我们依然需要看到基金面临的冲击实际上非常小,保险尽管一家独大,但AAA发行方的强势定价权也难以大幅推高收益率,毕竟85亿元对保险而言还没到无法承接的地步,总的来看目前的冲击更多是在市场环境不好时的心理冲击。

  此外,分离债的突然重启超出预期,将比公司债重启带来更直接的负面影响。从发行方的角度,分离债与公司债融资成本的差别在于前者含有期权,可以有效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因而发行方并不会把纯债收益率直接与其他融资渠道如贷款进行比较,贷款利率对其收益率的抑制作用有限;从投资者的角度,同样由于权证价值较高,而发行主体资质偏差,债券规模又大,预计上市初期抛出纯债压力较大,亦有可能将该债二级市场收益率大幅推高,进而对其他品种产生影响。

  上周交易所城投债也受到冲击,持续下跌。随着城投债收益率的攀升,其所具有的抗风险能力也不断提升。我们测算了各只城投债所隐含的风险扯平保护程度。在3个月持有期内,很多城投债的扯平保护程度都在30bp甚至40bp以上,在6个月持有期内,很多城投债的扯平保护更是高达80bp以上。当前很多城投债收益率已经高于贷款利率10%,其绝对收益率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有限。随着股市不停歇的上涨,其未来面临的调整压力也在增大,市场上的避险需求可能会重新增加,而且城投债的高收益率对很多传统型的配置机构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我们认为,近期来看,债券基金可能还在抛售城投债,城投债走势可能还会较为低迷。不过,从较长的时期来看,城投债所具有的投资价值开始显现。

  近期新股网下申购收益情况

  

简称 获配家数 冻结资金(亿元) 网下发行规模(亿元) 网下发行股数(万股) 网下配售比例(%) 上市首日涨幅 上市首日申购收益(%)
桂林三金 278 300.43 1.82 920 0.61 81.9% 0.50
万马电缆 269 217.79 1.15 1000 0.53 125.5% 0.67
家润多 404 478.14 1.96 1000 0.41 93.6% 0.38
四川成渝 564 1645.52 4.5 12500 0.28 202.8% 0.57
中国建筑 530 9694.31 250.8 600000 2.61 56.2% 1.47
光大证券 540 6065.28 28.08 15600 0.46 - -
久其软件 420 134.95 0.46 306 0.34 - -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