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下周或迎十三连跌
下周一(1月26日),成品油价格调整窗口将开启。
下周一(1月26日),成品油价格调整窗口将开启。
郭树清强调,全省政府系统要把建设廉洁政府作为重要目标。
聚焦2015山东两会,汇集大众民意,网传百姓呼声。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成效明显,重点改革有序推进。
距离苹果每年的新品大会几个月的时间,不出意料的,新一代手机Iphone6的磨具、外壳等又被“泄露”了出来,很多死忠果粉已经开始酝酿如何第一时间买到这一吸睛利器了,尽管距离发布、走向市场至少还有个3个月的时间。
距离苹果每年的新品大会几个月的时间,不出意料的,新一代手机Iphone6的磨具、外壳等又被“泄露”了出来,很多死忠果粉已经开始酝酿如何第一时间买到这一吸睛利器了,尽管距离发布、走向市场至少还有个3个月的时间。
做企业当做苹果是很多创业者最为豪迈的宣言口号。尽管自从乔帮主离世以后,苹果的市值大有波动,发布的新品也不再如乔帮主钦定的iphone4、ipad般大受追捧,但是懂得向市场妥协,开始学会给产品做拉皮(推出长一号的iphone5)、瘦身(推出ipad air)的苹果依然是消费类电子第一品牌,拥有非常强的品牌忠诚度。尽管对苹果新品不乏诟病,每年也会流失客户,但庞大的拥趸基数,依然可以让品牌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笑傲群雄。
学习苹果的企业中,不乏银行的身影,借助创新的产品,不断提升的客户体验,层出不穷的增值服务,都力图在增强客户忠诚度,稳步提升客户数量,但是银行这个特殊的行业能否建立品牌忠诚度呢?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品牌忠诚度这个概念谈起。
品牌忠诚度,通俗点讲,就是客户对于品牌的忠实、信任程度,以及表现出的在消费行为中的偏好趋向。当然,导致这种消费产品的原因,不能是强迫的,诱导式的,也不能是无从选择下的一种依赖。换句话说,品牌忠诚度应该是自由选择后的结果。这其实不难理解,就如同学校规定只能在食堂吃午饭,你不得以,每天只能吃食堂,这就不叫你对食堂忠诚,而是你的无奈之举。一旦哪一天,学校取消禁令,在你尝遍了学校周边的各色午餐后,发现有一家比较合口味,经常去吃,这才叫品牌忠诚度。
从这个意义延伸,中国很多所谓的品牌忠诚度其实是个伪命题,比如诸多的中国移动客户,大家不是对中国移动多么的忠诚,而仅仅是多年以来一直使用移动号码,成为自己名片的一部分,更换成本其高,所谓品牌忠诚度只不过是一种垄断格局下的绑架消费而已。即便如此,随着联通、电信3G的兴起,还是有很多移动的高端客户转投他家,如果哪一天工信部宣传可以带号转网,结果一定很精彩。
那么实现真正的品牌忠诚度,需要企业具有哪些特性呢?
一、内外兼修
内,要有独特的企业文化,外,要有独特的品牌气质,内外兼修,包容并举形成品牌的独特吸引力。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形成一种品牌信仰。
一个拥有众多忠诚客户的企业,必定是一个拥有独特企业文化的传奇,这与上市公司的讲好故事是相通的。但是,这种企业文化又不能是刻意打造的,是自然形成的。比如,谷歌的开放式企业文化,是从企业创立之初就确立形成的,表现在了各类免费的福利,松散自由的办公时间等多个方面,这是一个由由内而外的过程。又比如,苹果公司,由创始人乔布斯的偏执所逐步形成的极致文化,表现在了对产品细节的精益求精,甚至吹毛求疵,这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文化形成过程。
有了水到渠成的企业文化,就会逐步透过产品表现形成专属的品牌气质。比如谷歌,身居硅谷所崇尚的开放自由特性,透过免费的地图服务、安卓系统等形成内外一致的独特阳光特质。而苹果所坚持的极致文化,透过一个个惊世骇俗的产品,就让企业拥有了颠覆者、改变者的特质。
二、产品创造
产品是企业个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企业的个性特质最终需要产品来诠释,只有源源不断的符合自身气质的产品推出,才能不断满足客户的多重需求,增强客户粘度,形成客户忠诚度。企业的气质与其具体表现——产品是相辅相成的,不断地产品促成了气质的形成,而企业气质则引领产品的方向。
之所以说是创造,就要求这些产品除了反映企业气质以外,还必须是独一无二,难以超越的。一个不具有准入门槛的产品很难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也就谈不上客户的忠诚度。
只有这两个条件都具备了,才可以取得建立品牌忠诚度的入门资格。由此,笔者认为,银行业至少现阶段的银行业是没有品牌忠诚度可言的。
诚然,目前,国内银行业纷纷注重自身品牌建设,试图打造区别于同业的独特的品牌特性,也业已形成部分成熟的品牌架构,但是,以目前同质化严重的银行产品形态,尚不具备产生品牌忠诚度的土壤。以理财产品为例,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到季度末、年中、年末会出现储蓄存款串门现象的原因,各家理财产品上的收益差距小到只有小数点后微小的差别,怎么能让客户体验到如同银行品牌宣传的那般高大上呢?而反之,即便你的品牌宣传再怎么到位,你也抵不过真实收益里多出点那么一点点差距,最终导致储户的钱转来转去。说到底,以目前国内银行的业务水平来讲,储户的存款搬家也好,开户行不断转移也好,并非是对银行品牌的依赖或者忠诚,仅仅是降低风险,实现财富保值的本能而已。
这种论断大有摆开龙门阵,看似要大战几百回合的激烈,未成想却是一剑封喉的失落,但是却也是一种残酷的现实。以目前停留在简单的赚取息差的初级阶段,银行各类产品如同套娃般难以辨识,银行短期断无品牌忠诚度可言。只有当银行业跨越了市场利率化,得以开发真正独一无二的创新型金融产品的时候,才可以有机会建立自身的品牌忠诚度。
同时,建立品牌忠诚度,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客户具有一定的品牌认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需求由生理到心理逐步提升,而只有脱离了基本的生理需求,逐步向上提升的过程中,才会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观。不具有品牌意识,或者尚未摆脱对产品功能依赖的客户,是很难忠实于某一个品牌的。
可见银行业建立品牌忠诚度亦是任重而道远。
有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对比,可以了解这个过程需要多久。一个美国老人,在翻自己祖先的遗物中,找到200年前祖母的一张瑞士某银行100美元存单。老人试着去这家银行兑换,结果这家银行为老人兑现了50万美元,还奖励了100万美元,而且将这张古老的存单收藏,意在告诉公众:只要地球还在,您的资金永远不会丢失。如果把这个例子放到国内呢,就完全不同了,我们经常在媒体看到有人找出多年前的老存单,想兑换的时候,发现,银行没有了,或者因为各种原因,银行就是不给兑换。即便有态度好点的,给兑换了,考虑到通膨因素,也远不及当年的购买力。你说,现阶段顶着各类经营压力的国内银行业,怎么可能去拿出创新性产品建立品牌忠诚度呢?还远没有上路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