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省派定陶区第三轮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创新开展以“带支部创事业、带能人创产业、带群众创家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带三创”活动,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推动各类人才向农村集聚,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更加夯实。
千方百计“引才”
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定陶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结合区委组织部、区扶贫办、区财政局等部门,统筹使用各类扶贫专项资金,推动招才引智和产业发展工作融合,实行招才引智与扶贫项目建设同步推进,招引一批有魄力、有实力的优秀人才投身农村,带动一批扶贫项目落地农村。畅通人才情感交流渠道,加强与帮包村在外人员联络,充分利用返乡创业工作站,通过政策支持、环境优化、主动服务、产业对接等措施,鼓励在外优秀人才回归乡村。陈集镇中沙海社区党支部书记沙振华之前在江苏江阴从事皮毛加工,驻村第一书记了解到他有浓厚的故乡情节,想着尽自己微薄之力为父老乡亲办点实事,便努力将其招引返乡,去年村委换届,沙振华被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后,在第一书记支持下,按照新旧动能转换的工作思路,把村里闲置废弃30多年的村办工厂改建为恒温库,承包给山药种植户,去年年底为贫困户户均分红3000多元,今年底村集体收入预计可实现40万元左右的积累。
多管齐下“育才”
懂农村、爱农村的本土人才是带领村民致富的宝贵资源。定陶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探索建立“贫困户—新农人”培养机制,充分挖掘返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学生、复退军人、种植养殖大户等“田秀才”“土专家”各类资源,通过流转土地、争取政策、资金帮扶、加强培训、强强联手等方式,将其培育成“新农人”“新乡贤”,使更多贫困户有了一技之长,找到了致富门路。创建“将能人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能人”的“双培养”机制,吸纳致富能人到村班子,把优秀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不仅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而且强化了党员队伍在基层的辐射力、影响力,夯实了党的基层基础。创新培养机制,实施定向精准培养,建立分层次全覆盖培养体系,先后12次组织致富能人、党员干部到山东农业大学、菏泽市农科院、定陶区富淘电商培训基地参加专题培训;邀请省市区专家教授开展种植养殖技术、“村淘”运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技能培训109场次,把技术送到了家门口,使更多的农民学到了“干货”,尝到了甜头,实现了致富梦。黄店镇蔬菜种植大户朱保中、何淑超是本土人才培育致富的生动事例,两人之前从事玫瑰茶、玫瑰酱制作,苦于作坊小、单打独斗,加之没有规模化玫瑰种植基地,难以成势。在参加市农科院和山东农业大学培训班以后,两人决心发展规模化玫瑰种植和蔬菜育苗,在省派第一书记支持下,利用省扶贫专项资金建设玫瑰鲜切花智能温室和蔬菜育苗大棚,如今打造了远近闻名的“一红一绿”农业产业示范园。
多措并举“留才”
如何让各方面人才在农村才智涌流、各显抱负,如何破解引得来、难留住的怪圈,定陶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从优化创业环境上下功夫,着力为各类优秀人才打造干事创业的丰厚土壤。先后7次组织召开工作对接会,协调区直有关部门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土地指标等方面对返乡人才创新创业进行政策扶持;督促区直有关部门建立联动互通的人才服务机制,为第一书记招引的优秀人才在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服务,努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优化创业硬件环境,利用好各类资金政策,完善农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让优秀人才扎根农村、奉献农村。黄店镇陈楼村村民陈洪亮在杭州打工18年后返乡创业,投资170万元成立绿鲁葡萄种植合作社,但是效益不明显,产生了返回杭州的想法,驻村第一书记了解情况后,帮助他争取资金100余万元,并借助后方单位的微商平台,把葡萄卖到了全国十几个省市区,不但自己致富了,还带动70余名群众实现了脱贫。
截至9月底,定陶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所覆盖的34个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8名,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个,投入各类项目资金2907万元,争取派出单位和社会帮扶资金3392.34万元,发展大棚种植、牛羊养殖、服装加工、电子商务、冷库仓储等5大类产业、47个项目,帮助村集体增收51.6万元,惠及贫困户1830户,户均分红1421元,4755人实现了脱贫,32个村贫困发生率由6.10%下降到1.15%。
兴村先兴人。驻村工作以来,定陶区第一书记临时党支部33名第一书记牢牢牵住人才振兴这个“牛鼻子”,用好用活各项政策措施,探索“招才、育才、留才”新机制,研究制定适宜本地的农村招才引智办法,鼓励引导人才向乡村一线流动,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队伍,让农村成为奋斗干事的天地、农民成为令人向往的职业,使更多人才愿意扎根农村、奉献基层,为定陶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第一书记样板。
(菏泽市定陶区委政策研究室 仝志明)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