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财经

新潮实业:合作模式有变 合作前景可期

2010-10-14 09:57:00    作者:记者 张元亮   来源:大众网  

公司第一大股东烟台东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天津正道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从即日起中止《股权委托管理协议》,双方同意继续就汽车动力电池项目的合作事宜进行协商。

    2010年10月14日,新潮实业(600777)发布公告称鉴于本次《股权委托管理协议》约定的“股权委托管理”未来具有收购的潜在可能性,不符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公司第一大股东烟台东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天津正道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从即日起中止《股权委托管理协议》,双方同意继续就汽车动力电池项目的合作事宜进行协商。至此,被市场广为关注的仰融借壳新潮实业事件又出现新的变化,上市公司新潮实业未来走向何方备受期待。

    探究新合作模式 意在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烟台新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21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600777”,时值今日已是一家资本运作经验丰富的老牌上市公司。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为62542.3279万股,总资产为43.92亿元,净资产为13.68亿元。公司管理层一直致力于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主营业务等方式为广大投资者创造价值,公司谋求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

    5月27日, 公司公告北京首泰投资有限公司拟通过本次股权收购拥有对公司的间接控股权。而后由于种种原因,各方未能达成正式股权收购(转让)合同,收购协议终止。2010年8月23日,东润投资与天津正道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委托管理协议》,试图通过股权托管模式实现公司主营业务的转变。

    同时,正道集团公告明确表示股权托管模式“旨在透过非公开发行股票或其他方式引进、组织及促进烟台新潮参与汽车动力电池项目,从而为烟台新潮拟进军或拓展环保节能汽车相关业务领域创造条件”。

    当时业界普遍看好,并认为:托管大股东全部股权的这种新模式作为新的资本运作手段,很大程度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未来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股权托管折戟  战略合作可期

    然而资本市场总是存在太多变化,2010年10月14日,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本次《股权委托管理协议》约定的“股权委托管理”未来具有收购的潜在可能性,不符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从即日起中止《股权委托管理协议》,双方同意继续就汽车动力电池项目的合作事宜进行协商。

    记者了解到,由于股权托管的模式在资本市场法规政策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此种合作模式无法付诸实践。但是公告中提及“双方同意继续就汽车动力电池项目的合作事宜进行协商”的预期,又给广大投资者注入一剂强心针。据了解,此次股权托管合作方式中止并不代表双方合作终止,双方同意继续就汽车动力电池项目的合作事宜进行协商,这将引起投资者长期关注。

    此外,众所周知,坚信“我为上帝打工,这份事业被祝福”的仰融及天津正道笃信,包括电动车在内的旨在降低排放、减少对石油等传统能源依赖的新能源汽车,必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仰融坚信自己能促进新潮事业参与环保节能汽车相关业务,并在全球汽车工业激起千层浪。同时,东润投资也希冀通过仰融的入主实现新潮实业国际化的战略转型,为上市公司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基于此,专业人士认为,此次合作模式的中止并不意味双方合作的停止。

    新能源+资本双轮驱动  未来表现值得期待

    每一个大型公司的大发展必然建立在大智慧、大策略的基础上。“新潮实业”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房地产、电缆为主导产业,同时,涉及、纺织、机械制造、建筑、旅游、进出口贸易等多个行业的多元化经营格局,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亦获得了战略投资者的频频青睐。

    随着与北京首泰投资股权购买及天津正道汽车股权托管的两次合作的受阻,不免新潮实业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未来规划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然而,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记者透漏,“作为负责任的大型企业,新潮实业应该不会轻易放弃仰融宝贵的环保节能汽车相关业务合作计划,仰融未来也愿意将新潮实业作为一个融资平台,引入更多的资金参与他的造车计划,双方应该会继续探讨以谋求更好的合作模式。仰融最终将以何种形式亮相资本市场实现汽车梦,新潮实业最终将与谁携手战略合作,将取决于资源整合的进程、产业规模、监管政策背景等多种因素。从目前公司快速发展的态势和仰融牵手新潮实业的决心,可预见公司未来资本市场的表现更加值得期待。”

吴毅斐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