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乐成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免于鉴定结项

2017-11-20 17:03:00来源:新华网作者:

  日前,济南大学邢乐成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基于金融错配分析框架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免于鉴定,顺利结项。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邢乐成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潜心研究,广泛调研,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先后有5篇文章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其中有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一、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1、研究的目的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而又一直没有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该项目基于金融错配的分析框架,用金融制度边界的理论解释来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既能丰富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又能为中小企业融资实践找出逻辑起点和解决路径,以实现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研究的意义

  该项目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是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深入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式,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该项目的研究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在实践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逻辑起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次是丰富和发展企业融资理论的内在要求。既有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局限性,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也没有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或分析框架,更没有证明企业规模在资金配送中的约束边界和信息甄别作用。该项目针对中国融资市场存在严重金融错配的现实,提出了金融制度边界的理论解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释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本质。这一分析框架和理论解释,丰富和发展了现有的企业融资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再次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紧迫要求。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已成为当前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就要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为抓手,确保资金真正流入实体经济。就要通过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微循环,打通实体经济的大动脉,真正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该项目就此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和深化改革的具体构想,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会起到理性支持和帮助。

  3、使用的研究方法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本项研究主要采取了如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课题组掌握了大量的与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学习,吸取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2)问卷调查法:为了掌握中小企业融资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组设计了一套带有60个问题的结构型问卷,通过中国中小企业产业联盟和山东省中小企业局,利用会议期间向山东省潍坊市、济宁市、临沂市,江苏省无锡市、连云港市的中小企业发放问卷2000份,共收到有效问卷1419份,根据抽样理论,由样本推论总体,得到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基础数据。

  (3)实证研究法:本课题采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方法,目的在于正确认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客观事实,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这一现象本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并根据经验数据和事实进行系统性检验。

  二、项目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

  1、主要内容

  (1)中小企业融资难在不断加剧

  中国金融体系没有很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空转”现象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有加剧的趋势。商业银行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对中小企业贷款比重不但没有提升,反而呈下降趋势。直接融资市场也不是面向中小企业的,无论是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还是债券市场的制度安排都先天排斥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太低,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民间融资作为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由于立法滞后、监管不到位、秩序混乱等问题存在,使民间融资出现了融资成本高、风险大、无序发展的乱象,非正规金融的作用难以发挥到位。以上多种因素的“叠加”,使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在不断加剧。

  (2)金融错配问题严重

  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之所以不断加剧,与中国金融体系存在金融错配有直接关系。目前中国金融资产的存量十分庞大,但由于结构错配和流向错配,造成了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效率。这突出反映在两大方面,一是资金流向扭曲,金融资源主要配置到了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或行业)、政府融资平台和政府项目、房地产市场、银行间市场套利,甚至通过表外业务流向了一些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而广大中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却得不到资金支持,不得不面向非正规金融融资。二是融资市场结构扭曲,中国的融资市场还是商业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比重太低,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必须从纠正金融错配入手。

  (3)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是制度性因素

  从表面上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规模不经济、企业自身素质差等造成的,但它的根本性因素是金融制度决定的,即现行的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融资体系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融资特点严重不匹配。目前,中国金融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高度垄断的金融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银行具有制度优势下的垄断地位,间接融资成为金融体系的主导,而与之对应的直接融资市场发育滞后,还没有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这样的金融体系,从一开始设立的时候就没有给中小企业融资留下空间,从金融制度边界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供给,导致资金问题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4)扩大金融制度边界可以缓解融资约束

  金融制度边界的扩大或收缩,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具有决定性作用。扩大金融制度边界,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所谓扩大金融制度边界,就是对现行的信贷政策、利率政策、财税政策、监管制度等作出修改或“微调”,提高商业金融的包容性。一是放宽政策,免除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营业税、降低所得税;对小微企业贷款实行浮动利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信贷政策,对中小金融机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可以向金融机构安排再贴现资金专项用中小微企业,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二是定向宽松,在取消存贷比考核的基础上,鼓励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三是区别对待,从制度上提高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同时实行定向问责、区别对待的制度,对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单独问责,减少压力。四是创新品种,从制度上允许商业银行进行信贷技术的创新,开发更多的适合于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品种,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的具体要求设计信贷产品。

  (5)发展普惠金融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根本路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就必须更新金融理念,进行金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其方向就是发展普惠金融。为此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构建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本研究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构建设想,即构建和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构建普惠金融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广覆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构建普惠金融客户体系和监管体系。构建法律体系,必须在法理上与商业金融有所不同,从注重金融的整体性安全和秩序稳定,转向强调金融的社会责任和伦理性。支撑体系,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支撑,加大金融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基于征信系统的的数据支撑,提高金融数据的系统系和有用性;基于社会信用的环境支撑,为各市场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良好信用环境;基于政府背景的担保支撑,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和融资能力。机构体系,就是要建立起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最主要的是大力发展小银行金融机构,通过技术和营销手段的创新,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客户体系,是指普惠金融要重点面向中小微企业、三农客户和低收入群体;监管体系,主要是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增强差异化监管、分层监管的灵活性。

  (6)普惠金融有两大实现路径

  普惠金融体系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从宏观上进行顶层设计,也需要找准现实中的实现路径。一是间接融资体系的构建,最关键的是大力发展小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是社区银行),本质上是通过小银行金融机构的技术和营销创新,降低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小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发放了多少贷款,更重要的是为深化金融改革,为发展普惠金融带来了新的理念、手段和方法。二是直接融资体系的构建,需要进一步优化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而场外交易市场的建立,既需要从法律上给场外交易市场定位,也需要对场外交易的制度安排作出明确规定。有了全国统一的场外交易市场,就能扩大直接融资的比重,极大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

  2、重要观点

  (1)构建了金融错配的分析框架

  从分析金融错配入手,来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是本课题的贡献之一。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的金融错配,这种错配的本质是在货币供应总量充足、流动性相对宽松的情况下,金融资源的配置出现了结构和流向的扭曲,从宏观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金融整体效率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并从微观上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这突出表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资金流向扭曲。金融资源没有按照效率原则进行配置,而是优先分配给了国有企业和政府,国有企业和政府项目(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很容易获得信贷支持和直接融资的帮助;再就是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市场,央行《2014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末主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17.37万亿,同比增长22.6%,增速比2013年末高7.9个百分点。另外,通过表外业务而流向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更是不计其数。第三是资金在银行间市场套利,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了“挤出效应”。不断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和表外融资的巨量增长,与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产生了巨大反差。“金融热”、“实体冷”所导致的“金融空转”现象十分突出。但是中小企业等弱势群体却得不到资金的支持,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据央行《2014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46万亿,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30.4%,比2013年占比水平低1.6各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形势很不乐观,融资难现象更加严重。

  二是融资结构失衡。间接融资属于债务性融资,它不能改变企业的资本构成本。直接融资属于权益性融资,它能改变或影响企业的股本构成。从优化融资结构的角度讲,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十分重要。同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也是衡量经济市场化程度及成熟度的标志。目前,中国融资市场结构严重失衡,主要表现是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占比太低。尽管从2003年到2014年直接融资的比重在逐步提高,但融资市场仍具有商业银行主导的特征,融资结构的变化不但没有带来融资市场品质的提升,反而出现了三种怪现象:一是间接融资的比例虽然降低了,但企业融资成本反而上升了;二是货币流动性宽松了,但企业融资状况反倒紧张了;三是融资融资方式和手段多元化了,但企业的融资渠道反而单一了。更为可怕的是,中国的融资市场出现了间接融资操纵下的直接融资假象。很多直接融资的交易完全被间接融资所控制,导致了直接融资市场效应的异化和品质的降低。金融错配造成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只有从分析金融错配入手,才能找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决定因素,并为寻找解决路径奠定基础。

  (2)提出了金融制度边界的理论解释

  金融制度边界的决定是制度金融理论的重大问题。该项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集合的分析框架,提出了金融制度边界决定的理论解释。基本观点是:把全体融资需求人看作一个集合X,金融制度供给只能覆盖一部分称为集合A,它为集合X的一个子集。集合A称为制度集,其边界称为金融制度边界,集合A外边的融资需求人,即集合X-A为制度无法提供资金的融资需求人。中小企业融资难指的就是中小企业作为融资需求人被排斥在集合A之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就是要缩小集合X-A,其路径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改革和完善现有的金融体系以扩大金融制度的边界,提高商业金融的包容性,下沉和延伸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二是进行金融制度创新,在集合A之外构建新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方向就是发展普惠金融,用普惠金融理念构建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和间接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金融制度边界理论的提出,虽然只是描述性的,但它基本上给出了一个决定金融制度边界扩大或缩小的理论解释,不仅丰富了制度金融理论和中小企业融资理论,更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找到了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

  (3)构建了中国普惠金融的运行体系

  普惠金融体系是对现有商业金融体系的扬弃和反思,它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实现金融服务的均等化具有重大意义。该项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构建设想:一是构建普惠金融法律体系。在法理上从强调金融的整体性安全和秩序稳定,向强调金融的社会责任、伦理性和可持续性转变,尤其需要重视法律的正向激励功能;二是构建普惠金融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支撑,基于征信系统的数据支撑,基于社会信用的环境保证和基于政府背景的担保体系支撑;三是构建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小银行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等各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这其中尤以发展小银行金融机构最为重要,本质上是通过小银行金融机构的技术和营销创新,降低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提高金融的包容性。四是构建普惠金融客户体系。普惠金融的实质就是为传统金融或正规金融服务体系之外的广大中小微企业、“三农”客户和低收入阶层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务;五是构建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应从法律上把各级政府确立为普惠金融的监管主体,赋予其相应的监管职责,真正在审慎监管的原则下,实行中央和地方分层监管体制。

  (邢乐成:山东省人大常委、山东省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济南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孔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