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命人寿 > 营销速递

生命人寿启动“生命伙伴工程”

2008-04-17 14:48:00    作者:鈡令华   来源:大众网  

生命伙伴包括生命人寿的产品规划、公司员工发展规划、客户服务价值规划、公司社会效益规划四个方面。

    生命伙伴是什么?

    “生命伙伴”是生命人寿在中国保险业新的发展阶段,结合公司特色优势所提出的战略性经营规划,是生命人寿核心价值的延伸。

    生命伙伴包括生命人寿的产品规划、公司员工发展规划、客户服务价值规划、公司社会效益规划四个方面。生命人寿通过对上述四方面的整合,期望建立具有差异化的核心价值优势。具体如下:

    生命伙伴产品:生命伙伴理财规划、生命伙伴健康规划、生命伙伴保障规划

    生命伙伴服务:生命家园、客户服务节、VIP俱乐部、 生命绿色服务

    生命伙伴员工成长:职业提升规划、LP规划、员工持股计划、生命伙伴俱乐部

    生命伙伴公益:生命基金、让爱点亮生命、“和谐生命”行动

    生命伙伴围绕中国家庭的关键保险需求,通过客户价值创造和经营整合创新,开辟新层面的竞争领域,致力于打造生命特色的价值优势;生命伙伴针对行业文化特点,通过寿险文化提升和服务模式创新,以生命特色的系统性附加服务,营造信赖、愉悦、激情、丰盈的服务体验;生命伙伴比照国际寿险人才成长趋势和企业发展现状,通过职业提升、利益分享和生活支持,倡导“激情工作、快乐生活”的丰盈人生规划;生命伙伴通过系统性的公益行动,致力于建立生命特色的慈善价值观,使企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支持力量之一。

    生命人寿为什么展开生命伙伴战略工程?

    生命人寿认为,中国保险行业正发生着深刻而影响深远的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寿、平安相继在国内上市,资本社会化使保险业和社会大众的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保险业的影响力促使保险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二、部分行业主体的成长方式发生了本质改变,不再单纯由其成立年限而自然积累成的规模决定其市场排名,部分具有特色价值的保险主体在个别领域已经超越先成立的保险公司;

    三、保险业的保费增速已呈现放缓苗头,但巨大的保险需求和保险业的有效供给不足仍面临着较大冲突,保险业亟需进行经营方式的突破,使之成为行业发展的新驱动力;

    四、监管层主导的行业调控思路发生了变化。监管层的主导思路从前期的放开做大做强,到今年年初引导新兴保险公司向专业保险公司过渡,说明监管层更注重行业发展的内涵式增长方式,新兴公司亟需调整发展思路,开辟突破式的发展思路;

    五、保险业和整合金融业的协调性问题进一步暴露,保险业必须基于中国当前市场的特点出发,使自身的经营方向和民众的保险需求方向有机结合,从而促进行业大发展。

    基于上述,生命人寿认为,中国保险业正面临着重大突破,即:

    一、行业创新将由中国保险业自市场化以来的模仿创新逐步向基于更贴合民众保险需求的整合创新过渡,中国保险业正形成基于本土特点的灵魂性创新;

    二、行业竞争将由既往带来同质化严重及三高一低等恶性竞争特点的追随竞争向基于市场细分并能把握公众保险消费需求方向而形成独特竞争力的挑战竞争过渡。

生命伙伴是基于上述市场判断生命人寿所做出的商业选择。我们认为,只有动态追逐和深入把握中国家庭的关键保险需求,持续实施经营创新,各保险主体由其是新兴保险公司才能实现自身的快速壮大。生命伙伴是这一经营思维的产物。

    生命伙伴将给中国民众带来什么?

    生命人寿全面整合中国家庭的保险关键需求。生命伙伴率先引进国际保险前沿的家庭保险规划理念及技术,首创性的对不同类体家庭的生命周期进行科学划分,明确不同类别家庭的保险关键需求,从而为中国家庭提供系统性的理财、保障、健康医疗三方面的规划,这有别于行业既有的单纯提供产品的思路,而侧重于保险功能系统性的完善和需求动态性的满足。

    生命伙伴致力于改变中国家庭保险购买的行为习惯和传统思维,使中国家庭自身的关键需求方向和生命人寿特色价值有机结合,从而获得更符合自身需要性价比的理财价值、健康价值和保障价值。

    生命伙伴意味着,给中国家庭的保险服务不再是单个产品的零散满足,而是系统性的满足,生命伙伴侧重于整体性的方案规划,而不是产品的规划。生命伙伴将会使中国家庭的保险购买逐步迈向科学化的层面,不同类型的产品结合更紧密、更有机。

    生命人寿是中国第一家开业四年即实现盈利的保险公司,这个成绩的取得和生命人寿坚持走特色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密切相关,生命伙伴是这一思路的延伸。

张元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