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search
金融服务三农:农行改革现在时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张正华 李文龙  时间:2008-07-30 13:33:00   【浏览字号:

    尽管总体上看,“三农”业务资产回报率低于城市业务,但仍然是可盈利的。试点行的新增贷款质量好,所有试点地区投放贷款的不良率为0.27%。而且金融服务“三农”试点也带动了农行全行“三农”业务的发展,初步扭转了多年来涉农贷款徘徊不前的局面。

  “农行业务一直都没有离开农村,金融服务‘三农’为何还要进行试点?”当新华社记者向7月29日新闻发布会的主角、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张云提出问题时,农行从去年9月份开始,选择有代表性的福建、甘肃、吉林、四川等8家省(市)分行,开展金融服务“三农”的试点工作已经进行了7个月。

  农行召开的金融服务“三农”试点新闻发布会上传出的讯息表明,农行召开的金融服务“三农”试点第一阶段工作已于5月底结束,按照计划,农行将从10月份开始,启动深化和扩大试点工作。20多位中外记者在今天农行举行的规模空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团团围住张云,一串串提问砸向张云。

  “农业银行虽然一直在为‘三农’进行服务,但在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有一系列经验教训。”“农行自身业务经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按照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找准定位,探索服务‘三农’模式必须进行试点。”面对记者的提问,张云的回答道出了农行在去年进行改制上市的同时,开展金融服务“三农”的试点的初衷。

  那么,7个月过去了,农行的这个试点究竟结果如何?

  贷款模式创新让农民轻松信贷

  “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2007年12月25日,农行泉州分行在德化县浔中镇凤洋村举行金博士农村版理财卡———金博士第四代产品首发式,在有幸成为农行首批“金穗惠农卡”农户的18名参加德化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各乡村农户代表之一的曾老伯看来,这是他过去根本不敢想,也想不到的事。

  “试点工作总体上是成功的,符合试点区域的农村经济特点。”在服务“三农”试点发布会上,张云一句话概括了试点的总体情况。张云介绍,试点期间,农行123个县支行累放投放贷款415亿元,新增贷款232亿元,同比多增128亿元。

  而农行此次试点的核心经验,就是农村小额贷款服务模式的创新。2003年7月,具有“一卡多账户、贷款可自助、理财能致富”功能的自主创新金融产品———金博士理财卡,在泉州农行行长黄斌和它的团队5年的追求中应运研发诞生。金博士系列卡解决了客户“多卡、多折、多密码”问题;同时在个人贷款中首创“可自助可循环贷款”方式,对传统贷款的供款、还款方式进行颠覆性革命,做到一次申请,循环使用,自助办理。金博士系列卡的“多功能”恰好与农行行长项俊波提出的要设计一款可以覆盖2.5亿户农民的集储蓄、汇兑、理财和贷款为一体的贷款卡一拍即合,金融服务“三农”的泉州模式在金博士系列卡这个“支点”上诞生。

  试点带动农行整体改革

  项俊波今年“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三农”业务将纳入股份制公司整体上市。因此对于将来上市后的农行,“三农”业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农行改革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尽管总体上看,‘三农’业务资产回报率低于城市业务,但是仍然是可盈利的。”试点行的新增贷款质量好,所有试点地区投放贷款的不良率为0.27%。而且金融服务“三农”试点也带动了农行全行“三农”业务的发展,初步扭转了多年来涉农贷款徘徊不前的局面。截至6月底,涉农贷款余额1.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81亿元,占全行贷款增量的40%。

  与服务“三农”试点并举,为实现“三农”业务的良性发展,农行还大刀阔斧地对内部机构、决策和保障体系进行了改革。今年3月,农行全面启动了“三农”业务板块改革,成立了“三农”金融工作推进委员会,下设“三农”政策与规划部、“三农”对公业务部和“三农”个人金融部,以及“三农”会计核算、信贷管理、风险管理、绩效考评、人力资源等五个支持管理中心。另据张云介绍,在改革“三农”板块的基础上,今年3月,农行又选择了甘肃、四川、广西、福建、浙江、山东等6个省(区)的11个二级分行,组织开展“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目前,各项试点工作有序展开,待试点结束后将形成《“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制度办法,向全国推广实施。

编辑:张元亮
>>浏览更多热点新闻,了解更多财经知识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论坛精华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