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 >山东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试点 >试点样板 >海阳 >海阳各方声音

人民日报|烟台海阳市:创新“财政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2020

/11/27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手机查看

  海阳市入选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创新试点县以来,牢牢把握支持乡村产业振兴这一“主线”,用活用好财政金融政策深度融合这一“工具”,聚焦聚力破解乡村产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难题”,试点工作蹄疾步稳、有序推进,财政、银行、保险、基金、担保“五位一体”的财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打造财政金融融合支持乡村振兴的“海阳模式”。

  近年来,海阳市积极探索构建“财政金融+”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赋能蓄力。一是实施“财政金融+经营主体”模式,拓展乡村产业规模。围绕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采取“政府推荐+财政贴息+农担担保+银行贷款”模式,以扶持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切入点,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年初以来累计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和项目900余个,新投放贷款920笔、3.06亿元;支持合作社23个、提供融资1200万元;新投放鲁担“惠农贷”199笔、金额1.29亿元。累计培育省级龙头企业4家、烟台市级22家,“三品一标”认证企业36家。二是创新“财政金融+特色产业”模式,塑优乡村产业品牌。财政奖补、风险补偿、金融创新等组合融合发力,每年设立苹果及茶叶产业扶持专项基金500万元和300万元,加快苹果险、蔬菜大棚险推广,推出“海域/滩涂使用权抵押贷”、“订单融资贷”“金苹果贷”等特色信用融资产品。今年以来带动实施老旧果园改造 4.2万亩,打造国家级海洋牧场2个、省级茶叶基地3处。三是创新“财政金融+农村电商”模式,破解乡村产业销售难题。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每年设立市级电子商务发展基金300万元,通过财政奖补、“银担”合作等方式,蹚出“电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子。2019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2.5亿,有力解决了农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

  目前,海阳市正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模式,通过财政金融融合改变支农方式,构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多元投入机制,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缓解农业农村融资难题。邵伯村作为海阳十大古村落之一,是典型的丘陵山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渠道不宽。2019年1月党支部领办成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村企合作模式,流转土地1600亩,大力发展软枣猕猴桃种植、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海阳市财政通过加强“财银担”合作等方式,对该村进行重点扶持,昔日“穷山村”有了“新变化”。

  邵伯村打造的集特色产业、民俗民宿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综合体项目,计划总投资2450万元,一期完成产业园等建设投资1450万元,其中财政涉农资金扶持300万元用于道路、水利等配套设施。为解决合作社新建3000吨气调库及加工车间500万元资金短缺现状,海阳市财政联席协调“银担”配合,6月份由海阳农商银行通过“省农信担保”贷款300万元,贴息后贷款利率2.575%;通过“市融资担保”贷款200万元,贷款利率5.0%,“财银担”密切合作高效低成本解决了邵伯村合作社融资难题。目前,合作社入社村民1117人,村民入社率100%;建成软枣猕猴桃生态产业园1400亩,预计年增加集体收入约560万元,增加农民人均收入8000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1600余平方米(内设便民服务中心、游客中心、电商平台等多功区)及百年流苏树广场和乡村大食堂等,实实在在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柳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