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 >专题|山东省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制度试点 >试点样板 >沂水 >沂水试点动态

沂水县“四个聚焦”股权质押贷款率先破亿

2021

/12/30
来源:

沂水农业农村

作者:

手机查看

  作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自承担试点任务以来,沂水县坚持赋权于民、还权于民、让利于民的改革方向,顺利完成试点任务,充分保障了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等权利,被列为第一批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入选中组部《攻坚克难生动案例》。

  在做好“赋权”上半篇文章的同时,沂水县积极争取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省级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县,围绕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质押、担保等权能,创新方法、探索路径,充分“拓能”,激发农村发展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通让农民务农挑上金扁担的最后一公里。

  过程中,神州信息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产品与服务能力,为沂水县打造“农经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赋能试点工作。该平台提供了农村产权交易及(质)押融资信息服务功能,包含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管理等;以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信息管理功能,主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本情况和财务情况等信息进行监督管理。

  截至2020年11月底,神州信息助力沂水县累计发放股权质押贷款240余笔、1.1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质押贷款总额在全省率先突破亿元大关,稳居第一。

  聚焦整县推进,启动工作一步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县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从相关部门抽调精干人员成立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形成强大工作推进合力。二是督导考核有效。将该项工作纳入全县金融工作考核范畴,分别从金融机构和乡镇两个层面进行督导检查、调度通报,督促各金融机构网点和镇村扎实有序推进。三是宣传引导到位。通过电视、报纸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结合入村宣讲、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大力宣传,让农户真正了解政策、明白政策、支持政策。

  聚焦流程操作,建章立制规范到位

  一是大胆先行先试。选取集体经营性资产较多、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群众有贷款意愿的村作为试点单位,发放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探索建立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二是强化制度指引。制定出台了《沂水县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指导性计划》等配套文件,为金融机构开办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业务提供了指引。三是加强培训指导。通过集中学习、现场观摩、视频会议等多种途径,对工作人员开展指导培训,明晰政策、把控流程,提升服务精准性。四是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质押融资网络平台,实现集体资产股权质押的信息化管理,促进工作提质增效。

  聚焦惠农为农,瓶颈制约破解到位

  一是坚持让利于民,破解融资“贵”问题。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给予客户一定优惠,按照农民集体股权价值的90%进行贷款额度授信,授信期限最长3年,最大限度拓展农民股权权能;贷款利率比同类客户的利率低,切实解决农民贷款贵问题。二是创新担保模式,破解融资“难”问题。鼓励金融机构以农村集体资产股权为核心质押物,创新集体资产股权质押+机构担保、公司承保、土地经营权抵押、直系亲属“反担保”等模式,提高了农户申请贷款和银行机构业务拓展的积极性,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三是实现增量扩面,破解融资“窄”问题。从挖掘客户、优化产品着手,双向推进、增量扩面,结合整村授信工作,积极宣传营销。加大客户对接力度,对优质村集体全覆盖对接,对信贷需求全面摸底,储备目标客户。简化审批流程,将贷款流程优化为“贷款申请→质押物价值评估→质押登记→贷款发放”,使农民便捷获得贷款,时间最长不超过3个工作日。目前,全县开展股权质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已有8家,业务范围覆盖全部乡镇街道。

  聚焦风险把控,安全运行管理到位

  一是探索创新股权质押登记方式。县农业农村局将质押登记权委托给乡镇经管站,在乡镇办理登记;因在外地、身体原因等不便到现场办理质押登记的股权人,可通过办理委托、登记人员上门服务等形式办理登记,实现了便民高效。二是探索建立股权价值“自评估”机制。成立由金融机构、乡镇经管站、村集体相关人员组成的评估小组,负责股权价值的评估、定价。首先由评估小组现场查验,了解集体资产负债、收益及分配等情况;其次由小组成员对股权进行估价;最后取估价平均值为股权评估价值。三是探索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和缓释机制,县财政设立1000万元的风险补偿基金,引入省农担公司为融资主体融资增信。探索建立质押物处置机制,通过贷前抵押物“预处置”、股权协商收购、公开拍卖变卖等方式,解决集体资产股权质押变现和风险防控等问题。四是探索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依托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加快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信用村、信用户评选活动,严惩恶意欺诈、逃废银行债务等失信行为。

责任编辑:郭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