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亏大王”:平凡与非凡之间

——记临沂矿业董事长、党委书记 李义文

2008-12-04 17:47:00    作者:王荣宝 李泉   来源:大众网  

 李义文,尽管有着伟岸的身躯,但无论是听他的言谈话语,还是看他的衣着打扮,都只能归类为那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平凡的山东汉子,用了五年时间,把一个实际上资不抵债的煤炭企业,从倒闭的悬崖边拉了回来,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阳光大道。
    这其间,他付出了平凡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创造了非凡的业绩。正是在这平凡与非凡之间,李义文以他朴实的性格、务实的追求、扎实的工作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当代企业家的真实风貌,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人生华章。

    >>让一潭死水活起来
    当年,临沂矿务局的员工观念陈旧主要有三点:一是认为自建矿以来,都是国家包着,现在困难了,只能等国家给出路;二是认为临矿是国有大型企业,国家不能不管,靠着这棵大树,总比贸然下海更踏实,宁愿下岗,吃低保,也不能丢掉“国有职工的身份”;三是认为都是国企职工,没有钱,就得伸手向上级要。正是这种“等、靠、要”的旧观念,束缚着临矿人的手脚,遮住了临矿人的双眼,麻木了临矿人的心智。“等过了机遇,靠没了生机,要短了志气”。面临着生存的危机,笼罩在全局下下的只是一片悲观情绪,“哀莫大于心死,”整个矿务局像是一潭等待枯竭的死水。
    在走遍全局所属单位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李义文认为该出手了。2001年3月14日,上午他主持召开了全局中层以上管理干部会,下午他又召开了一个1000多人的形势报告会。两个会上,李义文结合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形势、国企改革的现状、临沂矿务局面临的挑战和出路,两个会议共情理交融地做了6个多小时的报告,着重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他提出了“解困先解观念困,脱贫先脱思路贫”的谋生存基调。号召全局上下,要唱响国歌、国际歌、好汉歌,再苦也要挺过去,再难也要活下去,“宁可拼死冲出一条生路,也不能苦熬等来四面楚歌”。李义文的报告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6个小时的报告,被二十八次掌声所打断。1000多人的热血随着李义文的讲话而沸腾,1000多人的心随着李义文的讲话而跳动,多年的沉寂终于打破了,多年的死水终于激活了。
    李义文和矿务局领导一班人,决定趁热打铁,立即在全局开展了 “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等条件不如创造条件,盼机遇不如抓机遇,苦熬不如苦干,怨天尤人不如自主自强”的奋斗理念教育;对经营者强化了“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贻误发展就是罪,只有干一番事业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事业心教育;对广大职工强化了“没有铁饭碗,没有太平饭”的危机意识教育;开展了大讲国家靠什么繁荣和富强、企业靠什么生存和发展、个人靠什么谋生和富裕的“三个大讲”活动,使员工认识到企业是经济组织,存在的价值在于实现利润,创造效益,存在的基础在于严格按市场规律来办事,国家不会再对企业管到底。个人的生存靠的是能力,是技术,企业不养闲人,不养庸人。“不怕公有私有,就怕什么都没有;不怕是草是苗,就怕市场不需要;不怕姓资姓社,就怕姓穷”。只有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才能使企业重获生机。李还亲自组织部分领导骨干赴温州、上海、海尔集团等先进地区和单位学习,感受了新思路、新观念,从而逐步在广大干部员工中破除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自我解困、自我发展”的新观念;破除了管理粗放的旧做法,树立了以利为中心的效益观。在促进全局上下思想观念转变的基础上,李义文适时提出了打好老区找煤扩量实现效益开采、加快新区开发增加发展后劲、大力发展非煤产业三个硬仗;实现一年起步、两年大上、三年实现扭亏为盈的三步走战略;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和产权制度两项改革;实现改革改制、经济效益、煤炭生产、多种经营、基本建设、职工收入六大战略目标的新突破的“3326”发展思路和在“十五”期间建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战略构想。通过转变观念教育和目标激励,激发了全局上下想发展、议发展、盼发展的强烈欲望。
    >>让自己成为机遇的青睐者
    对于临沂矿务局面临的生存危机,李义文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所谓“危机”,就是既有危险,又有机遇。以前,之所以机遇与我们擦肩而过,危险时时伴随着我们,关键是我们观念落后陈旧,工作畏首畏尾,在机遇来临时,我们落选了;机遇只青睐那些有胆有识的人。李义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决心和果敢,大胆地抓住了一次次稍纵即逝的机遇,机智地化解了一次次貌似凶险的危机,终于将临矿带出了险境,导入了健康持续发展的的坦途,成为机遇的青睐者。
    抓住国企改革的大机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制度。李义文来临矿当之时,正是国企改革浪潮正在兴起之际。李义文慧眼识金,认为国企改革正是临矿搏得一线生机的机会,尽管当时同行业还没有像临矿这样的大型国企实施改革的先例。但他清醒地看到,改了就可能迅速冲出死亡阴影,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不改就只能等死。在这种生与死的较量面前,在这个重大抉择的历史关口,李义文及其矿务局领导一班人,选择了改革的道路,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选择了一条可能走向光明的道路。
    自2001年以来,临沂矿务局用大刀阔斧的改革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先后在15个单位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建成了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公司制企业;依托所属古城煤和新驿、王楼两个在建矿等优良资产成立了山东东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由矿务局控股50%;将3批共8个资源枯竭的单位顺利实施了关闭破产;对8个非煤产业单位进行了主辅分离,对9所学校、医院进行了移交或停办,对2个社区管理机构进行了移交,以上共涉及全局职工10315人,其中有6737名职工实现了国有身份置换。同时加快了从省煤炭局划转的13个公司实体的改制步伐,其中已完成了6个单位的依法破产终结,其余单位正在落实改革改制和破产方案,预计2006年上半年全部结束。被省煤炭局一直认为是心疼病、老大难的公司实体,让李义文派出的得力干将逐步解决了。
    如此大的改革动作,势必触及企业多年来积淀下来的矛盾和问题。临矿人在实践中体会到:“改革改到难处是观念,改到急处是金钱,改到痛处是人员,改到深处是产权。”因此,改革不但要有王佐断臂的决心,还要有张飞绣花的细心和耐心。李义文特别强调改革要做到顺民心,合民意,就要尊重广大职工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决定权,让广大职工了解改革的目的、意义和方法;自由选择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式;自主决定企业改革的方向。
    改革是项复杂的工程,但正是有了决心、细心和耐心,就会由总体复杂分解为无数的个体简单;改革是困难的,但正因为始终坚持“为了广大职工,依靠广大职工”的出发点,困难被一个个克服了。
    李义文的大手笔终于成功了。经过改革,企业实现了“四个归位”:一是职工归位到主人地位,二是经营者归位到风险地位,三是企业归位到市场主体地位,四是主业归位到重点做优做大的地位。从而盘活了存量资产,精干了主业,优化了辅业。通过破产重组,广大职工享受政策,各得其所,不再仅是改革的对象,而成为改革的主人,不再仅是改革成本的承担者,而成为改革成果的分享者。临沂矿务局的改革经验,得到国家国资委和省政府的肯定。
    抓住政策机遇,实施低成本扩张。2004年根据国家政策,原来直属省煤炭局的田庄、邱集、马坊3个矿井将与省煤炭局脱钩。李义文得知消息后,认为这是实现临矿扩张的机会。虽然这三个矿的规模不算太大,但在临矿老矿区面临资源枯竭、全矿务局资金紧张的时刻,仍具有重大价值。于是李抓住有利时机做好各方面地工作,使这三个矿顺利划转过来,从而扩大了临沂矿务局资源占有量。作为煤炭行业来说,资源占有量如同生命周期一样,占有越多,企业生命的周期就越长。这三个矿的划转,使临矿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临矿已经拥有了包括内蒙古在内的30多亿吨的煤炭资源量,奠定了百年基业。
    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把“善”解释为“利益”的话,精明的商人,绝不会因“善”小而弃之。因为积小“善”为大“善”,累薄利为厚利是商战的正招。李义文此举正是他深谙商战之道的体现。更何况接受这三个现成的矿井,加上今后技改的投入,也远比新建三个同规模矿井的投入要低的多。
    抓市场变化的机遇,迅速做强企业。李义文来临矿任时,正值煤炭市场进入低谷的时候。李义文根据自己在这一行业多年积累的经验,认为煤炭市场反弹的时刻为期不远了。因此,他在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同时,采取了三个重大措施,强化煤炭主业的生产。一是加大老矿区找煤扩量,通过合理调整采场布局,改进传统采煤工艺等方法,使老矿区的煤炭产量始终保持在70万吨水平。二是在正常生产的煤矿,加大了技改力度,提升生产能力和强化安全管理,充分发挥骨干矿井作用。如:古城煤矿,通过技改,经国家有关部门核定,生产能力由90万吨提高到220万吨。三是在新矿区开发建设方面,提出了以最优的设计、最简单的设施、最先进的设备、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投资,实现最大产出,取得最大效益的“七个最”的建设方针,迅速形成主业支撑的局面。如新驿矿井在建设中,就创出了在同一区域、同类矿井中21个月建成并投入运营的新纪录。
    人们常说,机遇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煤炭市场开始回升,临矿人由于有了以上三大措施,更由于有了彻底的改革,终于迎来丰收的季节。五年来,他们凭着每年增产100万吨的速度,赢得了丰厚的回报,终于使企业彻底摆脱了困境,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在谈到“机遇”这个话题时,李义文总是谦虚地说,我并没有那么高的水平,只是“碰上”了。
    “碰上”,表面看实属偶然,但从深层次看,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偶然,都带有必然性。所以,临矿人是幸运的。在他们经历多年的坎坷后,终于“碰上”李义文来当;在李义文的带领下,又“碰上”了诸多发展机遇,从而成为机遇的青睐者。

吴毅斐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