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4 16:20:00 作者:任旭强 来源:大众网-经济导报
坐在记者面前的陈玉兰,一头花白的齐耳短发,一张亲切谦和的面庞,一件朴素的藏蓝色西装上衣,一口浓重的即墨方言,普通得仿佛一走出厂门,便会淹没在滚滚人流中。
然而,这位67岁的青岛即发集团董事长,的确非同寻常。她旗下这家成立于1955年的企业,在改革开放后的黄金机遇期迅速壮大,而今是中国针织、发制品行业的“执牛耳者”。
回首30年,陈玉兰感慨良多。她认为,即发之所以能有今天,之所以能从当年的手工业合作社到而今的民营针织巨头,一是依靠诚信和谐的企业文化,二是有了小平同志那句话——发展是硬道理。
开放中的“硬道理”
导报记者在即发采访时,巧遇一位名叫坂本升藏的日本合作伙伴,他是即发第一个合资公司青岛贵华针织有限公司的日方代表。谈及中国的改革开放,说起即发的发展,他连称出乎意料。他说,在日本也有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但少有如此快速壮大的企业。
时□18年,坂本仍清晰记得第一次来即墨时的场景。那是1990年,公路两边满是百姓晾晒的花生,整个即墨只有一家小型针织厂;如今当地已崛起了一个世界知名的针织产业集群,而即发已连续多年在中国针织行业中综合实力排名第一。两相对比,可谓翻天覆地。
放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背景下审视,即发其实是中国企业尤其是集体、民营企业发展的缩影。
记者问陈玉兰,从一个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合作社,到而今针织品、发制品的全球制造基地,即发成功的核心是什么?
陈玉兰深有感触地说,她很难忘记小平同志那句话:发展是硬道理。不仅是对即发,对中国所有的企业而言,发展都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只有发展了,才能让我们的工人过上好日子,才能让为我们配套的周边农民过上好日子,这是一切工作的核心。”话虽质朴,却言及心声。
也许并非偶然。记者发现,即发的快速发展恰恰与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同步,伴随几乎每一次开放政策的突破,即发都会迎来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且看其一路前行的足迹 。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对内搞活,对外开放,1982年,陈玉兰带队到日本学习工艺手套加工技术和管理思想,并与日本开展了来料加工业务;1987年,她率领团队争取到原国家计委“拨改贷”资金,建设了织漂缝一体化的针织厂,试探性地迈出跨行业经营的第一步,使其从传统单一的发制品行业跨越到纺织行业,奠定了即发今后的发展基础;1993年,即发与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共同设立青岛贵华针织有限公司,后来又与另一家500强企业日本日绵株式会社合资设立青岛中绵针织有限公司,两家世界500强不仅带来了资金和设备,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和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1994年,即发获得自营进出口权,针织品出口地由单一的东欧市场拓展到欧美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即发改制为民营企业;而今的即发已成为中国针织行业龙头。正如该企业一位中层管理人士所言,即发的发展,在于抓住了改革开放提供的几乎每一个重大机遇。
那沉甸甸的责任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民营企业的即发,把“责任”二字看得重于泰山。
现实背景是,不少企业将追逐利润作为经营的惟一目标,把责任的担当完全淹没在对利益的攫取中。为何即发能够例外?
这缘于企业领导者的情怀。陈玉兰动情地说,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工人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如果企业不去关心他们,他们怎么办?农民还有土地,工人有什么呢?他们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啊。建厂之初时的老工人陆续到了退休年龄,如果不去关心他们,他们又能怎么办?企业首先要对工人负责,一定要让大家有工资发,有房子住,有退休金可拿,这是经营者最基本的责任。现在即发经营得好,还要让大家有更高的收入和保障水准。
“我们的职工队伍很优秀,为了企业的发展,他们奉献了太多,我们丝毫没有不关心他们的理由。”陈玉兰说。作为一家在改革开放30年里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企业,即发认为自己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这种责任不仅是对其集团内部的1.5万名员工,还包括散布在社会上为即发配套生产的1万人。这1万人主要分布在农村,是即发几十年里风雨与共的合作伙伴。据统计,即发现在每年投放到周边农村的加工费高达2亿元,当地每位农民人均增收200元,要知道,这不需要农民有多少设备投入,只需要一双勤劳的手。
金融风暴中,南方地区一些企业频频倒闭,对此陈玉兰有自己的见解。她表示,关闭企业除经营不善的原因外,还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其经营者不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一个企业领导人甩手不干,凭其积蓄也会衣食无忧。但是,周边的配套小企业会怎样生存?企业的员工又会何以谋生?所以,尽管做企业很难,做纺织企业尤其难,但是仍然要坚持下去,并且要做得更为优秀。
陈玉兰告诉记者,即发的责任重于泰山,肩负如此沉甸甸的责任,这是他们不懈拼搏的动力。
企业对职工的关爱,也得到了职工的真诚回报。陈玉兰仍清晰地记得,当企业要上新项目时,老工人带领大家一起干,绝没有三心二意,这怎能不让人感动?
女工于德胜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师,一个香港客户悄悄找到她家,试图以2万元的月薪挖走她,这位身怀绝技的技师回答:“不可能,我如果这样做,既对不起即发,更对不起老大姐陈玉兰。”这怎能不让人感动?
发力国内市场
在陈玉兰看来,从改革开放初中期的积极出口创汇,到随后的启动国内市场,企业经营与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紧密合拍。
如今,正在演进中的国际金融风暴的确让国内纺织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寒意”。即发目前的出口产品比重占65%左右,所以难以避免地受到冲击。
怎样渡过难关?答案是启动国内市场。
陈玉兰坦言,从外向型的“走出去”到而今的“走回来”必然有一个过程,企业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启动内需之路。
改革开放30年,即发成为一个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企业,逐鹿国际市场,这是即发的强项,也是即发的主业。虽然今后还得依靠这一主业,但是其从未放弃转型的尝试。扩大内销,即发已经开始行动,在济南的店面刚刚开始营业,在京津沪等城市也正在布点。
“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中国即发的品牌,这就是我的梦想吧。”
实际上,启动国内市场,即发几年前已经开始着手。过去其出口产品比重高达95%,而今在65%左右,今后若能调整到一半对一半,就会真正两条腿走路了。
陈玉兰向记者解释,这里所说的一半对一半,意思是出口继续增长,与此同时国内市场也迅速开拓,这样企业不就发展了吗?
虽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但她对纺织业前景仍有信心。有人预测,再有10年,中国工人的平 均月 工资将达4000—5000元,但是陈玉兰认为,市场空间仍然可观,关键要跟上人们的衣着变化趋势,因为衣食住行四大需求谁也缺不了。
“随着年龄的增高,我终会有退下来的那一天。不过,尽管企业领导人会更迭,但诚信、和谐的经营理念将会传承下去,因为这已融入到即发的血液中。”陈玉兰说。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