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险 > 保险资讯

波士顿咨询瑞再 中国社保体系难以应对未来挑战

2012-04-25 10:45:00     作者: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波士顿,咨询,瑞再,中国社保体系,难以应对,未来挑战
[提要] “我国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可能无法跟上生活成本的上涨步伐,而资源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尚不完善。如果不进行重大改革,目前的社保体系将难以为继。”

  “我国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的保障可能无法跟上生活成本的上涨步伐,而资源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尚不完善。如果不进行重大改革,目前的社保体系将难以为继。”

  4月24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瑞士再保险公司(下称“瑞再”)在共同发布的报告中作出如上论断。

  据联合国预测,我国“银发人群”(60岁以上人群)的占比将由2010年的12%增至2030年的24%。值得注意的是,在替代率持续下降的同时,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也在不断放大,而自愿性养老保险发展却相对滞后。

  报告建议,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在改革作为第一支柱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以确保其具备可持续性的同时,通过提供税款优惠政策等手段,为属于第二、三支柱的自愿性养老保险创造更有利的监管环境。

  事实上,作为属于资源性养老金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其推出试点一直备受业内关注。瑞再北京分公司业务发展部负责人郏京炜表示,如果税收优惠政策得以推行,会给市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保险公司“半被动”地去想未来。

  养老三大支柱失衡

  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即强制性社会保险、自愿性雇主年金和团体养老金计划,以及自愿性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

  令人堪忧的是,我国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存在资金缺口问题,长期依赖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贴。

  报告指出,过去五年间,养老金缺口以约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攀升,2010年达到1950亿元。“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在于,来自旧养老保险制度的大量无资金准备的负债以及低水平的职工交费参合率(特别是农村地区)。”

  此外,受包括代际资助减少、覆盖退休人员数量增多,以及社保基金潜在投资回报率较低等因素影响,养老金的赤字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前部长郑斯林此前曾表示,中国养老金未来20年的缺口将达到2.5万亿元。

  与此同时,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水平也在不断下降,这将使得退休人员更加难以维持其生活水平,尤其是生活成本不断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养老的第二、三支柱发展较为缓慢。不同于瑞士和丹麦近100%、美国和加拿大约50%的年金覆盖率,我国的企业年金计划起步较晚,2009年底覆盖率仅1.5%。

  截至2011年4月,我国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的管理资产额之和预计达到800亿至1000亿美元,相当于GDP总量的1.7%,与基本社会保障的规模相当。

  报告指出,“中国政府需要改革作为第一支柱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包括普及覆盖率、减少养老金赤字以及确保提供的福利跟上生活成本的上涨步伐,以确保其具备可持续性。”

  同时,通过提供税款优惠政策鼓励购买养老保险产品、确保自愿性养老金计划可转移性和建立风险交易平台等手段,为属于第二、三支柱的自愿性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健和长期护理计划创造更加有利力的监管环境。

  利率风险隐忧

  报告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演进,劳动力萎缩及其导致的生产量降低预计会拖累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可能出现实际利率长期维持较低水平的情况,将对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造成不利影响。

  以日本为鉴,多家保险公司曾因长期低利率环境而宣告破产。报告建议,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设计对抗通胀波动产品,设置保单转换权等方式应对利率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成熟市场,目前可供养老金投资的长期标的国内尚缺。瑞再中国总裁魏希霆表示,国外保险资金配置的最主要优势在于,有政府发行的抵御通胀的长期债券。“这个除政府以外,没有别的机构可以操作。商业机构操作的费用过高。”

  “养老金的相对期限较长,如果有相对应的资产投资,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有一些担保。”他指出,例如,美国五六年前可以保证养老金未来20-30年回报水平在3%-4%之间,是因为有期限在20至30年的政府债券。而目前中国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养老金在很长时间内的回报保证。 
  “现在国内保险公司可以做一些长期的基础建设投资,回报较好,往往这些产品和通货膨胀紧密联系。”魏希霆续称。

  BCG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黄河亦表示,目前保监会已经允许做另类投资,包括投资PE、养老地产等。“长期匹配差需要长期高额回报,这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保险公司也在积极跟进。”

张田夏荫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