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最新播报
本站搜索:

疯狂棉花“退烧”棉企停购观望

2010-11-23 09:40:00     作者: 徐乐静 谢晓丽    来源: 大众网-齐鲁晚报  

关键词: 棉花价格
[提要] 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周边的村民依然清晰地记得,两星期前,收购棉花的几十辆大车在通往镇上的路口处排着队抢购。

    本报11月22日讯(记者 徐乐静 谢晓丽) 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周边的村民依然清晰地记得,两星期前,收购棉花的几十辆大车在通往镇上的路口处排着队抢购。22日,这里成了另外一番景象。收购棉花的大车不见了,棉花收购企业和深加工企业也关门歇业。“疯狂棉花”突然变脸,我省不少棉企被“闪”了一下腰。

  “4.1元/斤”,这是9月初德州市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开始收购籽棉时的价格。之后,棉花价格一路上涨,11月10日达到顶峰,四级籽棉收购价7.2元/斤左右。11月11日,是棉花价格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籽棉收购价和皮棉价格如过山车般开始下滑。22日,四级籽棉收购价降至5.5元/斤左右,较10日那天下跌了1.7元/斤。11月21日,山东魏桥纺织集团采购价格再次下调800元/吨。魏桥号称行业的风向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连续多次大幅下调皮棉采购价格。棉价转向,我省的一些棉花加工企业已纷纷选择停产停购陷入观望,棉花交易几近停滞。

  22日,临清市金郝庄镇的一家纱厂门前,停着3辆卖棉花的车,有近20人在门口围观,一个人手里拿着一盒扑克。他们是收购棉花的小贩,是棉农和棉企之间的收购商。“现在没活干了,价格不稳定,棉农不愿卖,现在每天到纱厂门口来探听价格。”收购商老李说,附近棉厂都关门了,就两个纱厂还收棉花,但收购价都不高。在一辆车前,纱厂的负责人孟先生查看棉花后说,“一斤六块”。老李郁闷地说:“我这是六块一收来的,还得倒贴?”记者了解到,聊城的高唐、临清十多家棉花收购兼深加工企业都已关门歇业。积压的皮棉在几十吨至几百吨不等。

  德州市是产棉大市,对于棉花价格的忽冷忽热,德州市棉花协会副秘书长马俊凯分析,这次棉花价格持续下跌主要是美国纽约期货交易市场棉花期货下跌,带动了郑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货不断下跌,从而影响到国内现货市场上棉花价格下跌。专家还分析,此次棉花价格下跌也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调控政策有关。

  棉农:

  价越跌越舍不得卖

  “啥都在涨钱,就棉花跌钱,越跌越舍不得卖。”22日,记者采访德州市夏津县北城街道唐堤村棉农李念香时,她这样说。李念香家今年种了10亩棉花,每亩收了400斤左右。她告诉记者,她家的棉花还没有卖,等过了春节再卖。

  “棉花价格涨到6.5元/斤时,就停滞了。”夏津县北城街道李刘庄的村支书刘玉水告诉记者,棉农们盼着价格继续上涨,加工企业认为棉价太高,不来收购,就这样村子里已经20多天没有进行棉花交易了。“低于6元/斤,棉农根本接受不了,舍不得卖。”刘支书说。李刘庄220户人家全部都种棉花,到目前为止,村里只有两户人家卖了棉花,其他村名都还囤着呢。

  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五神庙村是一个棉花种植大村,该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棉花,一般每家种十多亩。“我家种棉花十几年,从没有遇到过这么高的行情,每斤7.5元的时候,我家的棉花没摘完,想卖时价格又跌下来了。”村民杜女士无奈地说,家中还存着六千多斤棉花,但现在不舍得卖,只能等着再次涨价。

  记者走访聊城市高唐县三十里铺五神庙村、曲庄村以及金郝庄镇了解到,多数棉农的棉花都没有卖出去,由于价格下跌,很多人家都存了两三千斤棉花等着再次涨价。

  本报记者 徐乐静谢晓丽

  棉企:

  囤积皮棉损失不小

  在高唐禄丰棉业有限公司,经理王玉友正躺在床上,床头放着两盒药,因为“工厂停工一个多星期了”。王玉友说,原来按每斤7块钱收的棉花,加工成皮棉,成本价是每吨3万多元,现在只能卖到2.6万左右,公司积压了近40吨皮棉,现在卖就得赔上近20万。“愁得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只能吃安眠药才能睡着。”除了等待,王玉友也没办法。在高唐广益棉业有限公司院内,记者看到厂里堆着两米多高的皮棉。公司经理刘立忠介绍,公司积压300多吨皮棉,成本价在每吨29000多元,现在每吨价格在27000元左右,如果现在出手的话,得赔60多万,他希望价格能高上去,至少要保本。

  高唐曲庄村的曲广勇也经营一个棉厂,平时收棉花深加工,但已经关门多天。“收棉花的成本太大,当初是贷的款,加工出来皮棉一吨成本价就3万多,但现在才卖到两万六七左右。”曲广勇说,几个棉花收购兼深加工企业,目前都积压了三四百吨的皮棉。

  记者了解到,高唐、临清十多家棉花收购兼深加工企业,都已关门歇业。积压的皮棉在几十吨至几百吨不等。

  “根本没有棉花可以收啊,棉农不卖,没有办法,只能观望了。”武城县第一棉厂经理刘宪清告诉记者,收购不到棉花。“我们工厂停工一个多星期了。”刘经理说。

  刘经理还告诉记者,目前大部分加工企业都有囤货,“之前高价收购的,现在价格跌了,存货的损失很大。”刘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第一棉厂现在有存货700吨,按之前购买的价格,现在每吨亏损了2000元。“这一算就损失了140万呢。”本报记者徐乐静谢晓丽

吴毅斐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