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2 11:37:00 作者: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从11月中旬开始,我国各级政府掀起了稳定物价的“政策风暴”。系列价格调控举措是否已产生效果?各地稳定物价的形势如何?各级政府将如何进一步落实相关控价措施?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北京、重庆、辽宁省、四川省等地采访中发现,目前农副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初步遏制,部分品种价格已经有所回落。
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通胀预期和“双节”来临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进一步稳控物价仍面临较大压力。有关专家认为,蔬菜等农产品的价格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特别大。随着天气的转冷和“两节”临近,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还会呈现,政府对物价的调控不能放松。专家们强调,并不是说不允许出现价格的波动,而是要防止不合理的波动,防止投机商借机放大价格波动。
效果
部分农产品价格回落
11月30日上午,《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沈阳“十二线农贸市场”碰到了前来买菜的铁西区居民王金艾,她告诉记者:“虽然感觉菜价还是比较高,但是与前些日子比确实降了一点,按家里一天所需购买菜量计算,大约能省4元钱左右。”记者看到,市场里近半数蔬菜价格有所回落,其中以叶菜降幅较大,菜花、油菜每公斤批发价格降至2元左右,较上周下降20%。
据沈阳市物价部门最新监测,最近一周当地市场20种应急监测蔬菜品种中,其中14种止涨回跌,有10种降幅超过10%,平均价格5.2元/公斤,虽然下雪但未影响蔬菜价格波动。11月30日,西红柿5.25元/公斤,绿茄子5元/公斤,芸豆7.25元/公斤,青椒5 .75元/公斤,韭菜5 .5元/公斤,较前一日下降8.33%。
“这段时间蔬菜价格回稳,一是蔬菜主产区冷空气来得晚,对蔬菜生产没有造成很大的冲击;二是政府的调控对稳定菜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些地方通过市场的监控监测,各地对蔬菜的运输坚决执行国家的绿色通道政策,促进了菜价的回稳。蔬菜受气候和生产季节的影响很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菜价的波动具有很强的合理性。最近这几年,地方政府对蔬菜生产的调控能力下降,采取的有效措施比较少,菜价本身的波动又因为政府调控的不到位而放大。”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说。
另一路《经济参考报》记者从11月初开始连续走访成都市城区多家农贸市场。记者采访发现,土豆、青椒、洋葱、黄瓜等价格基本稳定,而莴笋、芹菜、豌豆苗等价格则持续回落。以莴笋为例,11月初批发价为每斤0.85元,目前是0.4元;城区零售价11月初为每斤2元左右,目前为0.8元。成都通过健全流通网络、推动产销对接、规范农贸市场等手段,着力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稳定菜价效果明显。
难题
价格调控难度加大
“蔬菜产区和销区分离的格局在加速形成,过去蔬菜生产主要是在城市郊区,现在是越来越远离郊区,城市蔬菜的自给率严重下降,像这几年北京、天津的蔬菜种植面积下降了近50%,上海下降了近20%。过去城市自给率高,政府的调控能力强,现在产区远离城市后就很难调控。在蔬菜生产的这种新格局下,如何进行调控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李国祥认为。
尽管各地的价格调控取得初步成效,但一些蔬菜价格仍在高位运行,一些城市甚至出现城镇菜价“倒挂”现象《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中发现,重庆城镇蔬菜价格存在“倒挂”现象:相比于生活成本,重庆部分区县蔬菜价格总体高于主城区,而乡镇价格又要高于区县。有关人士认为,重庆区县、乡镇居民收入水平要远低于主城区,反而要承受比主城区市民更高的菜价,这是亟待解决的不公平现象。同时,价格“倒挂”本身也说明目前蔬菜价格构成的复杂性,这一现象的存在也加大了政府调控菜价的难度。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