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最新播报
本站搜索:

中医脉络理论原创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集中反映973研究成果的《脉络论》专著出版

2011-02-14 15:08:00     作者:    来源: 金羊网  

关键词: 中医脉络理论
[提要]

    王国强副部长、杨胜利 院士、陈可冀院士、张运 院士、吴以岭院士、杨跃进教授、吴伟康教授共同触动《脉络论》的首发水晶球

    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高峰论坛暨《脉络论》首发式2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副局长王国强同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同志;著名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教授;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共同启动仪式。

    《络脉论》集中反映了吴以岭院士主持的由国内8家科研院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提出中医经脉包括经络与脉络,脉络学说与经络学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经脉理论;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总结出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病机特点与用药规律,广泛基础与临床研究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的相关性,并通过循证医学评价证实了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复流、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显著疗效,首次形成了对血管病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重大疾病防治具有指导价值的系统理论----脉络学说。《脉络论》可以说是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研究成果,既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具有重大原始理论创新,又吸取了血管病变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展,也为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北京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在“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研究高峰论坛暨《脉络论》首发式”上讨论脉络学说对血管病变的指导价值,由吴以岭院士主持,国内8家科研院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指导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总结出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特点与用药规律,广泛基础与临床研究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的相关性,并通过循证医学评价证实了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复流、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显著疗效,首次形成了的系统理论----脉络学说。《脉络论》可以说是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研究成果,既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具有重大原始理论创新,又吸取了血管病变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展,也为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据了解,由王永炎院士主审、吴以岭院士主编,全面阐述中医脉络理论的原创研究成果的《脉络论》专著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210万字,集中反映了吴以岭院士主持的由国内8家科研院所承担的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提出中医经脉包括经络与脉络,脉络学说与经络学说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共同形成了完整的经脉理论;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总结出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特点与用药规律,广泛基础与临床研究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的相关性,并通过循证医学评价证实了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无复流、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显著疗效,首次形成了对血管病变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等重大疾病防治具有指导价值的系统理论----脉络学说。

    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经脉”与“经络”概念的混淆,将承载血气运行功能的“经脉”混称为“经络”,导致自《内经》已有明确论述的血脉及脉络理论的历史缺位,致使数千年来关于血脉及脉络病变的大量理论和治疗方药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更未形成系统的脉络学说。《汉书·艺文志》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可见秦汉时期血脉与经络已成为相对独立并列研究的学术领域。吴以岭院士和他带领的973研究团队系统整理历代文献有关血脉络理论的有关论述与治疗方药,基于他创立的络病理论研究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提出广义的络脉分为经(气)络和(血)脉络,(血)脉络既是经脉系统中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又是维持血液运行的心(肺)--血--脉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属于独立的形体器官--奇恒之腑,其形态学特点中空有腔、与心肺相连、动静脉有别、逐层细分、网状分布;生理学特点“藏精气而不泻”,保持血液量和质的相对恒定;运动状态为伴随心脏搏动而发生舒缩运动;功能特点为运行血液至全身发挥渗灌气血、濡养代谢、津血互换作用。“脉”与西医学“血管”在解剖形态上具有同一性,从“脉”分出遍布全身的“脉络”则与西医学中小血管、微血管包括微循环具有高度相关性,成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血管病变的结合点,“脉络--血管系统病”涵盖了胸痹心痛与冠心病、中风与脑血管病、脱疽与周围血管病、心悸与心律失常、心积心水与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

    《脉络论》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相关性,阐明了“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的内在规律。该项目通过3469例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调查并通过复杂系统熵分析方法,阐明了血管病变络气“虚与滞”、“痰瘀热”、“缩窄闭”的共性发病规律与病机特点,总结出“搜剔疏通”的用药规律,形成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的组方特色。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社会心理行为因素通过全身性神经--内分泌--免疫稳态机制失调引起并加重血管病变,为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提供了实验依据。张运院士主持的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研究在国际医学界引起关注,该论文发表于《美国生理杂志心脏循环生理》,其伴发的编辑部评论文章--“传统中医药向现代医学的挑战”,指出“本研究为未来可能发展成冠心病事件的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

    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成为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重大疾病,提出上述三类疾病的共性核心机制--“微血管损伤”是制约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瓶颈。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是指急性心肌梗死经溶栓或介入治疗冠脉大血管开通后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不足的现象,可导致左室扩张、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并发症,是国际心血管疾病的难题,实验与临床循证评价证实通心络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心肌无复流,其主要机制为保护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核心机制为促进eNOS活性,实现心肌有效再灌注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以脉络学说为指导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为脑梗死治疗开辟了除溶栓、神经保护以外新的思路和途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眼底病变的主要原因,实验证实通络干预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显示了脉络学说对这类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重要指导价值。

    应用脉络学说探讨心律失常中医病机及治疗,总结出"温清补通"组方特色,研制出国家新药参松养心胶囊,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评价证实该药具有快慢兼治、整合调节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特色,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提供了有效治疗药物。应用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提出"气分"、"血分"、"水分"相互影响交互为患是形成病变发展加重的恶性病理链,络息成积、心脏扩大、功能衰竭是其发展加重的结果,总结出"气血水同治分消"的治法遣药特点,制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治法及芪苈强心胶囊新药组方,对上述药物进行的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佐证了脉络学说在血管病变治疗中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应用价值。

    《脉络论》是继《络病学》之后络病研究的又一力作,《络病学》专著的出版创立了“络病证治”体系,《脉络论》则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从“络病证治”到“脉络学说”反映了络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学科发展的新阶段,该书的编者均为国家973项目研究团队的专家,因此《脉络论》可以说是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研究成果,既在传统中医理论基础上具有重大原始理论创新,又吸取了血管病变研究的前沿科学进展,也为现代高科技条件下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吴毅斐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