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9 10:36:00 作者: 潘清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2月28日电(记者 潘清)龙年新春以来,A股市场迎来一波放量反弹。但与此同时,新股爆炒也重现“回潮”之势。这或许是一个证据:历经20多年发展之后,中国股市仍未能摆脱非理性的纠缠。
理性投资缘何难以成为主流?持续不断的制度变革,能否引领中国股市踏上价值投资的正轨?
“四炒”凸显市场非理性
在内外环境趋暖的背景下,上证综指近期出现连续八个交易日红盘报收的情形。与此同时,“炒新潮”也卷土重来。28日上市交易的中科金财首日涨幅高达82.09%,上周相继登陆沪市的新股环旭电子和吉视传媒,上市首日也分别出现逾五成和近九成的巨大涨幅。
事实上,对上述几只新股的炒作,只是多年来中国股市非理性状态的一个“缩影”。
在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价值投资为主题的一次座谈会上,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所长陈晓升直言,“炒新、炒小、炒差、炒短”等非理性交易行为的存在,不仅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陈晓升的观点,可以从以下一组数据中获得印证。若以新股首日收盘价为基准,2000年以来发行的新股上市后五日内平均涨幅几乎全部为负。投资者若以上市首日收盘价买入新股并持有五天,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的平均亏损分别为0.41%、3.15%和2.65%。
借助申万新股指数,人们或许可以对“炒新”有更直观的了解。2000年至今,申万新股指数涨幅不足6%,远远小于同期上证综指的76.32%。特别是2009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来的近4年中,这一指数有3年跑输上证综指。
“炒差”的代价同样不容忽视。申万风格指数中的业绩系列指数显示,2000年至今,亏损股指数、微利股指数累积收益分别为81.71%和55.41%,而同期绩优股指数收益高达213.91%。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