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5 08:35:00 作者: 朱慧 卿绘 来源: 人民日报
朱慧卿绘
网上购物,已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双十一网购,人们的消费热情和消费力超乎想象。可是众多电商令人眼花缭乱的促销宣传,也经常让消费者一头雾水。拉动消费,不光需要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更需要规范的购物环境和商家的诚信服务。
价格:虚实之间藏猫腻
在选购商品时应进行充分对比,时刻擦亮眼睛,切勿“听信”电商网站上的“一面之词”
“本以为自己捡到了大便宜,没想到还是被忽悠了。”浙江杭州的消费者吴女士向记者反映,上个月她网购了一件五折优惠的某品牌运动服,岂料收到衣服后,吊牌上标注的价格比网站上公布的价格低了200多元。吴女士对自己这次超值的购物表示很怀疑。
“‘买的不如卖的精’,网上购物猫腻太多了,以后还是去大商场保险。”吴女士无奈叹息道。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国内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38780家,同比增长8%。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5.8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2%,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2.5%。但总体上看,目前电商尚处于不成熟阶段。
在电商网站名目繁多的促销大比拼和频繁的价格战中,先涨后降、高标低折、虚构原价等花样层出不穷,价格虚虚实实如雾里看花,让不少消费者大呼“上当”,一些狂轰滥炸的促销优惠名不副实。
从8月中旬开始,京东、苏宁和国美在大家电领域声势浩大的价格“三国杀”就被称作是一场经过彩排、吆喝的“电商大战”,降价促销实则暗藏猫腻。
据一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此轮价格战前夕,京东商城大家电品类商品中有近50件悄然提价,苏宁、国美等商家的商品价格“水分”也不少。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荆林波认为,一淘比价揭示了本次价格战“先提价、再降价和缺货显示”的潜规则,促销中消费者并没有得到多少实惠。
9月初,国家发改委分别调查京东、苏宁、国美,初步认定价格战中有电商促销宣传行为涉嫌虚构原价、欺诈消费者。
荆林波认为,花样百出的虚假价格促销,从短期看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长此以往不仅将使电商企业陷入畸形拼价的恶性竞争,而且有损消费者网络购物的信心,对电子商务市场的商业环境和商业信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他建议,在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的同时还需要中介组织,特别是消协、电子商务协会加强监管和行业自律,共同推进我国网络消费环境的改善和规范。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