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新闻
本站搜索:

三一重工国际化:站到德国大象的肩膀上

2012-07-17 15:03:08     作者:    来源: 中国日报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大象,1986年,重工
[提要] 国际化,令多少优秀的中国企业折戟沙场。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对此解释为:2008年危机后,国外需求不畅,而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增长近年来已超过海外市场。”   其实,对三一而言,收购德国“大象”,还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国际化,令多少优秀的中国企业折戟沙场。而今在国内市场取得第一的三一重工,如何唱就这首国际歌?

  国际歌,强音开唱

  2012年4月初,在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两个月之后,位于长沙的三一总部仍沉浸在喜悦之中。被长沙人艳羡的三一员工,因这笔海外收购而在亲友面前更有面子。“三一成了国际化大公司”,这比“在外企工作更光彩,我们的干劲更足了”。一位员工这样告诉记者。

  不过,在创始人梁稳根的考量中,收购当然不是为了赚面子,而是直接与三一集团的长远战略目标紧密相连。在梁看来,如果没有国际化,三一重工最多就是个大一点的个体户而已。在三一集团的中期规划中,2012年要实现销售1000亿元的目标,而2015年海外市场要占到30%左右——此前三一重工的海外销量仅占总量约5%,严格来讲三一重工还不是一个国际级公司。而年初收购德国“大象”让三一人看到了希望。

  战略决定企业存亡。三一的高层们将国际化看作是一场非打不可的硬仗,并把它称为继1989年初创、2003年上市之后的第三次创业。在海外一向注重内生性增长的三一,为何此次快速出手?国际化使多少中国优秀企业梦断他乡,三一的海外战略能出奇制胜吗?

  站到德国“大象”的肩膀上

  事实上,三一已经进行了10年的国际化,一直以来,并不顺畅。

  数据不会说谎:2007年三一集团销售达到100亿元,2011年更跃升至802亿元,而海外市场的业务表现却一路下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三一重工(微博)的海外业务收入从2008年的34.64亿元下降至2010年的21.31亿元。直至2011年才逆势回升,国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4.25亿元,同比增长60.72%。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对此解释为:2008年危机后,国外需求不畅,而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增长近年来已超过海外市场。

  尽管这一理由有目共睹,但是,投资总不是为了打水漂。从2003年起,三一在全球建立了近170家销售分公司,2006年至2011年,三一重工更是相继在印度、美国、德国、巴西和印度尼西亚投资建设海外产业基地,而直到目前,回报寥寥。

  对多年探索的三一来说,此时在海外市场,急需破局之举。

  机遇垂怜。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并购对象的三一,终于等来了2011年底普茨迈斯特有意出售的消息,这当然也吸引了包括中联重科、卡特彼勒、小松制作所在内的国内外工程机械行业巨头的目光。

  最终,“大象”创始人施莱希特和CEO诺伯特?肖毅在与三一的沟通和参观交流后,颠覆了此前他们对中国世界工厂的印象,落锤三一。

  “施莱希特认为,我们两家的合作,‘是一个必然的事件’”。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自豪地告诉《中外管理》,“在整个过程中,‘大象’CEO诺伯特?肖毅表示只同三一谈判,不跟其他任何人谈判,就是这样。”

  其实,对三一而言,收购德国“大象”,还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在2005年前后,三一集团的国际化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不过是集中在南亚、中东和北非等地,市场占有率尚小。此时,出于战略考虑,董事长梁稳根和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决定把产品出口到欧洲,毕竟欧洲是工程机械的策源地和心脏,其工程机械的市场份额占到全球份额的1/4强。

  但是欧洲已经形成了普茨迈斯特、小松制作所和卡特彼勒等多足鼎立的局面,较之这些竞争对手,三一重工在尖端技术和研发、国际化运营管理经验、对欧洲商业环境的了解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

  但要想实现国际化,欧洲市场必须拿下。因此2008年,三一选择了在工程机械之都——德国建厂。挺进德国和建立新厂的挑战极大,正如三一德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贺东东所言,连招聘都变成了“被应试者面试,长达好几个小时”。消除当地人对中国品牌的偏见更成为最大挑战。

  现在,情形已经完全不同了。

  “在工程机械行业,三一重工就像一个20岁不到的年轻人,但是相比50多岁的普茨迈斯特,三一重工缺乏丰富的经验、全球化品牌影响力、高品质和领先技术的长期积累。”向文波说。资料显示,目前普茨迈斯特在美国、巴西、印度、西班牙、俄罗斯、韩国等国家设立了生产基地,在意大利、加拿大、阿根廷、马来西亚等50多个国家设立了营销网点。收购普茨迈斯特等于改变了三一在工程机械竞争格局中的地位。有分析指出,三一重工首起海外收购,将使其海外销售额扩大三倍左右。

  “通过此次收购,三一重工毫无争议地拥有或成为了一个世界级品牌。”向文波对此表示。

  此次并购案,让三一的国际化进程提速5至10年。

  战略先行

  “企业战略需顺大势而为,注重内生性增长的三一也不会放弃这样好的并购机会。”谈及这次引起行业轰动的最新并购,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对《中外管理》说。

  当然不仅仅是一起并购案这么简单,或许你可以将之理解为三一撬动新战略的起点。

  其实,三一历史上的前两次创业,无论是1989年初创还是2003年上市,无不受益于战略抉择的正确性。

  1986年,三一前身不过是地处湖南涟源一个小山村的焊接材料厂,靠制造人造金刚石、特种材料等起家。当年虽然利润不菲,但“野心”很大的创始人梁稳根却非常苦恼:同为湖南民企,三一和远大空调又几乎是同时起步,为什么远大一下子就能够做到20亿元,而三一却还不到1亿元?即使把全国的金刚石市场都垄断过来,也只有10亿元。原因就在于三一选择的产业扩张空间有限,再加上涟源所在地域较为偏僻,交通不便,企业经营环境受制约,无法孕育出世界级的企业。

  1991年,向文波加入三一团队,他与梁稳根的想法不谋而合,都认为亟需调整战略。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又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最后梁稳根同意了向文波的“双进”战略:进入中心城市——长沙;进入大行业——工程机械业。

  当年的选址也颇有战略考虑。梁稳根最终决定将三一总部定在当时并不起眼的长沙星沙镇,“这个位置,头顶飞过的飞机能看到,脚下开过的火车能看到,我要让经过这里的每一个人能看到三一。”梁稳根在当年的一次同学聚会上表示。现在星沙镇的长沙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因为三一工业城的带动,已发展成一片现代工业基地。而今天回头来看,当年的“双进战略”是三一日后大步向中国工程机械领域迈进的强大支撑力。

  接着,上市和股权分置改革又成为三一再创业的新起点。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强大的资本市场、更多的资金支持,而上市是一个上佳的途径,甚至能扭转企业的命运。

  壮大的三一开始尝试走上市融资之路。2003年7月3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内,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敲响了三一重工挂牌上市的铜锣,三一重工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民企上市公司。2005年,适逢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当时,市场质疑之声四起,向文波向证监部门明确表态:“三一创建之时,就表达了做出一流贡献的愿望,我们愿做中国证券市场改革的‘试验田’!”2005年6月10日,三一的股改方案——主动提高减持门槛,做出增加两项重要减持条件等承诺被高票通过,三一正式成为“中国股改第一股”。

  事实证明,三一股改极大地推动了三一迈上新台阶,到2011年上市8年市值增长38倍,股价上涨十几倍。在2011年英国《金融时报》全球500强排行榜排名中,三一重工的市值首次入围全球500强,位列第431位,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家,也是中国机械行业第一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市值排名比单纯的销售额排名更能体现企业的竞争力和品牌地位。”三一集团总裁唐修国表示。

  经历了重重考验的三一,如今走到了它最重要的节点——国际化。国际化,令多少优秀的中国企业折戟沙场。一直以来,三一坚守“先唱国歌再唱国际歌”。而今在国内市场取得第一位置的三一,如何唱就这首国际歌?

  破局之后

  继1月底宣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后,三一在海外布局上再次出手。2月28日,三一与国际起重机巨头奥地利帕尔菲格集团成立两家合资公司,合资公司之一——三一帕尔菲格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位于长沙,投资总额9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为3亿元人民币。另一家合资公司位于奥地利,投资总额400万欧元,注册资本为200万欧元。两家合资公司,双方均各占50%的股权。

  “三一的海外战略,已经有自主建厂、海外并购、成立合资公司三驾马车并行了。”唐修国说。此前的2009年1月,三一斥资1亿欧元,在德国科隆建立欧洲研发中心及机械制造基地,2012年三一又有海外合资、并购两件大事。今后,三一将会有更多的带有Made in Germany, Made in USA,Made in Austria的产品,出现在世界各地。

  熟悉三一的人都知道,三一有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和管理模式。三一是否会将其推广至海外呢?“并非如此,关键是做好本土化。”三一高层对此表示。事实上,三一在德国建厂,遇到更多的是水土不服:对“中国”品牌的不信任、语言障碍、“混血”团队文化差异等等。

  “我们收购‘大象’后,基本完整保持原有团队和海外营销渠道,初期仅派少数几个管理人员进入而已。”三一高层对媒体表示。

  不过,为避免两个品牌之间的竞争,在海外市场,混凝土泵的销售以“大象”品牌优先。另外,“大象”虽然有完善的全球营销网络,但是产品单一,三一将丰富的产品线配合“大象”的泵车,打包推向全球主要市场,并用高额的激励机制和齐全的产品,促进“大象”营销人员的销售。再有就是,三一利用中国成本制造低廉的优势,将自己的零部件输送给“大象”,以降低成本。

  至少看上去,这是个颇为互补的强强联合。一个全球第一加上一个中国第一,两者的优势实现无缝对接。目前,并购后的整合工作都在计划之中,如何将这次收购实现利润最大化,三一高层正在寻找最佳方案。

  也许不用对其有太多担忧。“还是要去做,在执行中及时纠正错误,海外战略也一样。”一位高层表示。这也是三一重工“嫉慢如仇”管理机制中的重要一项,三一人有犯错的准备,并迅速地从错误中学习,采取纠正措施。

system

editor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