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12 14:12:00 作者: 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银行系主任、博士 叶伟春
问:8月份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5%,创22个月来新高。与此同时,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维持在2.25%。有人算了一笔账,由于负利率对财富的稀释作用,去年8月存进去1万元,到今年8月可能只有9875元的购买力。这是否意味着个人储蓄越存越穷?加息是不是唯一的出路?
——上海物华路 梁莹
答:负利率是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它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不同的影响。理论上,根据是否包含通货膨胀因素,利率可分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我们平常观察到的都是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则需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才能算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如果算出来的实际值小于0,我们将其称之为“负利率”。
日常生活中,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名义利率是存款利率。所以,一般所称的负利率是指,银行的存款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导致银行存款实际利率为负的现象。在各种存款利率中,较为关键的是1年期存款利率;而通货膨胀率的衡量亦有不同指标,最为常见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负利率对储蓄存款存在多重影响,下面仅从两个角度予以梳理和分析:
一,负利率的储蓄分流效应。储蓄存款是居民个人推迟当前消费形成的节余资金,是财富持有的一种形式。从理论上讲,负利率会形成储蓄的分流现象,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负利率往往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形成,这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忧虑情绪,促使提前动用储蓄;另一方面,出现存款实际利率为负,说明投资存款获得的收益还比不上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货币贬值程度,储蓄是亏损的,或者说财富缩水了。为更好地实现财富增值,人们开始更愿意把财产投资到其他渠道,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或房产等。这样,又会进一步导致储蓄存量的下降。
二,中国负利率下储蓄存款的实际变动。从我国近几年储蓄实际数据来看,在负利率时,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仍然很高。2004年6月至9月,存款实际利率分别为-3.4%、-3.7%、-3.7%和-3.6%,但同期储蓄存款环比增长率平均达到0.6%;2008年二、三月份,存款负利率的水平均超过-4%,但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仍高达5.5%与1.9%。这说明,在我国负利率对储蓄存款的分流效应并不显著。
应该看到,负利率下我国居民的储蓄选择,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
1、居民持有储蓄存款的动机。一般来说,持有货币有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在我国,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就业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生活成本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为满足今后的生活开支、子女的教育支出以及购买房产或养老,储蓄存款中的前两个动机日益增强。这导致出于盈利目的而持有存款的需求并不旺盛,所以也就造成了存款对利率的反应相对不敏感。
2、金融市场风险的大量存在。由于企业尚无法对投资者提供稳定的回报,使得国内金融市场中的投机性氛围相对较浓。一些人通过低买高卖谋取差价以获利,不时导致资产价格的巨大波动。与此同时,大多数普通居民缺乏专业的金融理论知识,又无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精力管理风险,故尽管存款在负利率条件下产生负收益,但仍不失为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方式。
3、合适的投资工具较少。近年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一些发展,股票、基金、保险等市场不断壮大,银行、证券、信托机构也推出了大量理财产品,但收益波动性和巨额负收益情况也经常出现。一些人投资这些产品后连呼上当,于是又将资金转回到银行存款。由此可见,在负利率下依然进行储蓄存款,实在是一种无奈却理性的选择。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如果负利率持续时间过长,对居民生活与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为此,中央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工具调控作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避免长期负利率的局面。
不过,考虑到保持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势头,加之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尚处于疲软状态,为防止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短期内似乎并不宜采用全面加息策略。但央行可以进行不对称加息,如单边提高存款利率,或采用其他的存款利率补偿措施,如对大额存款给予一定的利率上浮、推出储蓄存款保值贴补等,以此来部分弥补居民因存款实际负利率而造成购买力大幅下降的损失。
总之,加息并非解决负利率的唯一举措。我们完全可以针对负利率的另一大成因——较高的通货膨胀,来采取相应对策。例如,增加市场有效产品供应,加大对哄抬物价等投机行为的管制,平抑物价,减少人们的通胀预期。另外,也要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既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又迎合广大居民投资心理的金融工具与产品,给投资者以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信心。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