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关键词解码山东科技创新

2024-06-26 09:33:53来源:大众日报作者:

  6月24日,备受关注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这是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后,时隔两年多再次颁发国家科学技术奖。山东共斩获35个奖项,获奖数量创近五年之最。其中,山东省单位或个人牵头完成7项,参与完成28项。

  国家科学技术奖被认为是我国科技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和鼓励创新的“风向标”。今年,山东的获奖项目有哪些特点?我们怎样从中“读懂”山东科技创新?

  ●关键词一:含金量

  上一次,也就是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山东共有31项牵头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获奖,位居全国前列。今年山东获奖数量比上一次增加了4项,达到35个。其中,最具“含金量”的牵头完成项目,山东共7项,包括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6项。

  从总量来看,上一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出275个获奖项目,今年这一数量压缩到了250个,竞争难度进一步加大。总量下降,而山东获奖数量上升,一升一降之间,更能读懂此次获奖的含金量。

  数据反映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山东近年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正在不断结出硕果。

  ●关键词二:策源地

  企业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主体。今年的获奖项目中,山东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达27项,占山东获奖总数的77.1%。

  海尔智家研发的家用保鲜电器,攻克了柔性分区内温湿氧磁多维精准控制难题,连续多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山东能源研发的深部煤炭数智化高效开采成套技术,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841.5亿元,打造了国际一流的高端煤机装备制造企业,推动了我国煤炭行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作为科技创新主体,企业科创代表了地区创新的基本面。近年来,山东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支持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企业牵头承担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比例达90%以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创新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不竭动力。

  除了企业,高校作为山东传统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仍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持续输出新的动力。山东7个牵头获奖项目中,高校占据5席,占比71.4%。

  ●关键词三:协同创新

  现代科技创新往往不靠“单打一”的独斗,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攻关。产业出题目、高校担课题,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共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像山东农业大学联合山东农大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发的绿色生物基材料包膜控释肥,解决了生物基材料成膜难、养分释放与作物吸收匹配度低等难题,引领了该行业的发展方向,获得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山东获奖项目中,有31项成果由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完成,占获奖总数的88.6%。高校、院所和企业同向发力,推动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登上国家奖舞台。

  ●关键词四:因地制宜

  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人才资源各不相同,决定了本地区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也要有所区别。

  山东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整,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体量超过全国的7%,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近5年省级科技投入超过660亿元,近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速保持在12%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三。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山东基础扎实、优势显著、大有可为。因地制宜推动科技创新,就要牢牢把握这一优势特点。

  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科技创新大省,山东农业在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一直表现不俗。今年,山东农业大学牵头项目获2个奖项,其中,独立完成的“花生抗旱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关键词五:人才

  今年,薛其坤院士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位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杰出科学家,最终走进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殿堂。

  生于蒙阴县,在山东大学学习,后在曲阜师范大学工作,薛其坤院士的成长足迹烙下了深深的家乡印记。他曾自称是“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如今走进世界物理学舞台中央,和家乡的养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

  近年来,从齐鲁大地走出了不少杰出科学家,王忠诚、李振声等山东籍科学家都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随着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深化,山东正为国家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人才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个问题也同样适用于当下的山东。如何让更多拔尖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摆在各地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新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