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卓朗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政务软件测试常见问题数据”成功获得500万元贷款,是济宁市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随着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的不断推广和完善,会有更多的企业从中受益,有效释放数据要素活力和潜在市场价值。目前全市累计登记数据知识产权44件,数据知识产权使用许可、质押融资均形成了典型案例。山东省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济宁设立了全省首家数据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
近年来,济宁市主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加快建设数字强市,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起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改革创新 数据要素价值加快释放
围绕数字强市建设“干什么、怎么干”,济宁市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数字济宁“十四五”发展规划》《济宁市深化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改革创新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明晰数字强市建设“时间表”“路线图”,形成数字强市建设整体工作思路。
从建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打造数据授权运营平台、开展重点领域试点先行3个方面着手,夯实基础,探索前行。全市数据流通交易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在全省第2家上线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设计金融专区、能源专区、地理专区等3个专区,提供53项数据产品和服务,为数据交易提供平台支撑。入选全省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试点,在全省率先为6个试点单位发布数据资产登记证书,登记数据资产18类27亿条。为496家企业提供数据价值化培训,组织67家企业开展第一批数据资产登记、入表、评估试点。
数实融合 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壮大
济宁市将数字经济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着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释放数字发展动能。
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济宁市聚焦机器人、集成电路、汽车电子、智能终端等核心产业,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倍增行动,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达到640亿元,同比增长25%。今年1至5月份,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332.29亿元,同比增长23.81%。宁德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日本小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山能智慧制造产业园等一批过百亿元的数字经济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建设。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塑造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济宁发挥工业大市制造业基础坚实的优势,全面开展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行动,推动170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232家企业入选山东省“晨星工厂”,培育山东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5家,省级智能工厂14个,省级数字化车间23个,国家智能制造专项、试点示范项目12个,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89.1%,超全省平均1.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3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4家。济宁高新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数字化转型提升试点项目”,全国仅22个。打造梁山县专用车整车产业大脑等6个省级“产业大脑”,建成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标准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
大树参天,源于根深。济宁市持续夯实数字基础“底座”,深入推进“双千兆”布局,建成5G基站16288个,城市万兆无源光网络(10G-PON)及以上端口数超12万个。加快推进算力中心建设,全市算力资源规模达到700P。济宁市政务云数据中心成功获评全省唯一的公共机构类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华为盘古大模型在崔庄、唐阳、红旗等多个煤矿落地应用,济宁市成为北方第一个应用盘古矿山大模型的城市。
数据赋能 数字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济宁市围绕民生所需、企业所盼、政府所急,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深化数据赋能,充分释放数据红利。
打造高效便捷数字政府。推动“一网通办、掌上好办”,打造“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品牌,搭建“爱山东·济e办”政务服务体系,1.6万个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线上运行,5个“爱山东”分厅入选全省50强分厅,数量居全省第一。推行“智能办理”“免证办事”,深化“无证明城市”建设,296类电子证照证明实现实时调用,680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证办理,建筑垃圾处置、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301项实现智能办理。在全国率先推行静默认证,服务390万人次,覆盖11个部门34类补贴政策。在全省率先上线“惠企通”政策兑现平台,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为1.8万家企业“一键匹配”政策,落实奖补资金35.2亿元。
构建智慧便民数字社会。建设镇街数据平台,推动13.86亿条数据下沉至基层应用。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济宁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深化“运河之都·慧治济宁”新型智慧城市品牌建设,济宁市本级和5个县市区获评山东省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县一体的智慧社区平台,建成290个智慧社区,智慧社区覆盖率达到75%,创建3个省级标杆型智慧社区。围绕教育、医疗、交通等打造1114个便民利民案例,其中195个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随着数字强市建设的稳步推进,数字技术将更加深刻地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让生活更美好。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梁爽